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民日报》等官媒3月份4篇时评.docx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民日报》等官媒3月份4篇时评.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1

稍纵即逝的青春,无所适从的友谊?

《人民日报》

“像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不参与集体活动,与同学维持着恰到好处的点头之交。”一名初中女生用“校园人机”形容自己在学校的状态,让我们窥见了一些青少年的社交图景。在线下,有些青少年“退出”校园社交圈,甘心做一个没有感情的NPC(非玩家角色);在线上,他们却在虚拟人和“搭子”身上寻找情感满足。这样的社交生活,看似自由、自主,是不是也免不了孤独、空虚?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当今青少年的社交。

青少年选择成为“校园人机”,背后是现实的压力。同学们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上课、刷题、跑操,时间往往是碎片化的。当学业压力袭来,现实交往中的“节能模式”便成了自我保护的选择。

对比之下,虚拟社交更灵活、便利,也更有“性价比”。写作业,去网络自习室连麦,累了就退出;玩游戏,找网友组队“刷副本”,输了就重开;交朋友,和陌生人“官宣闺蜜”,一旦发生矛盾可以直接“拉黑”……对一些人而言,社交不必困于物理半径,友谊可以穿越数据洪流;教室里说话要消耗太多能量,屏幕上打字却如呼吸般自然。

数字时代,手机可谓我们的“新器官”。既然一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线上和线下的社交也必然此消彼长。对一些青少年而言,虚拟社交固然方便快捷,但如果过量,却也让青春失去了某种“实感”。毕竟,弹幕无法代替掌声,表情包无法代替表情。那些屏幕里需要“攻略”才能解锁的隐藏剧情,又怎能比得上操场上追跑打闹的集体记忆?现实中“节能”,网络中“满血”,貌似降低了交往“成本”,实则却容易让人感到孤独、空虚和焦虑。

有网友感慨,“你15岁时交过的朋友,以后再也不会有了”。这句话,引发不少成年人的共鸣。正是在稍纵即逝的青春里,我们逐渐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开始独立探索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这过程,或许艰难,身处其中免不了敏感脆弱。想获得治愈?友谊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分享一个自己的小故事。15岁时,评论君“偏科”,成绩不好,常感到压抑。每天熬到放学,我便和一群同为“后进生”的朋友在篮球场上打球、吹牛,“忧郁的青春”从此便不乏放肆的欢笑。这不是安抚情绪的唯一通道,却是疗愈青春的一种有效方式。

“爱着你的爱,梦着你的梦”。与朋友的交往,让我们在脆弱时触摸到真实的体温,也在碰撞中学会和解。一次次课桌间的零食、一场场球赛中的合作,把“我”牢牢嵌进“我们”,悬浮的情感也慢慢落地生根。

青春不能只浸泡在网络热梗和虚拟关系中。那么,如何让“校园人机”重获生机?

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姚明代表建议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在每个学期选定一天,所有人都不使用手机,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真实世界。建议一出,受到广泛讨论,很多人表示支持。

身处互联网时代,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各有优势。但一个世界性共识在于,教育者有必要给孩子们创造机会去对比不同环境。不少地方出台各种举措给未成年人网络活动设置门槛和上限,还有一些学校把课堂开进森林里,让孩子们探索自然,也学会交往与合作,这些都是有益探索。

当青少年们在运动场上你追我赶,聚在一起分享心事,那些被Wi-Fi信号过滤掉的笑声与温度,终将重新点亮青春的光谱。

02

文科招生压缩,

能得出“文科无用”的结论吗?

《光明日报》

近日,以文科见长的复旦大学将文科招生压缩近一半的消息,引发社会的关注。

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的文科招生比例将从原来的30%~40%大幅压缩至20%,同时拆分传统工科学院为6个创新学院,这次学科布局的调整也被视为一场“大手术”式改革。与此同时,包括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内的中国多所知名高校瞄准人工智能方向,接连宣布扩招本科生。

知名高校对学科布局的调整让文理之争再度成为舆论焦点,“文科无用论”又被重新提及,甚至进化至“文科消失论”。有人认为,此举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有助于培养国家急需的理工科人才。也有人认为,AI再强大也是工具,AI的发展让哲学、审美力更为稀缺,人是目的。

在讨论“文科无用论”之前,恐怕要明白一点,高校对于学科布局调整和“文弱”“理强”的关系不大,这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更多因素是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需要对过时专业进行技术性调整。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据统计,截至2024年7月31日,已有19所大学发布相关公告,撤销或暂停招生的专业共计99个,从撤销专业的学科门类看,根据近5年数据,工学门类以30.95%的占比高居榜首,成为撤销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型。管理学、理学紧随其后。

这个事实十分“反直觉”,在“文科无用论”被频繁提及的今天,未曾想被撤销最多的学科竟然是工科。如今,知名高校对于人工智能专业的扩招以及对文科招生的压缩,属于学科布局的正常调整,对于文科的未来没有必要过度担忧。

的确,近段时间chatGPT、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发展让更多人看到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图景。再加上国外高校削减文科预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