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精密仪器生产制造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修订版).docx

2025版《精密仪器生产制造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修订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密仪器生产制造企业

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

目录

TOC\o1-2\h\u9837一、目的及依据 1

30431二、明确报告内容 1

19051(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1

29074(二)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2

1385(三)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4

8687(四)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4

10347三、明晰报告途径 5

5181四、认真核查整改 5

22694五、落实奖励资金 5

8895六、及时实施奖励 6

12715七、加强正向激励 6

25521八、注重结果运用 6

32237九、强化宣传引导 7

30784十、监督与持续改进 7

24676十一、附件表格 7

19476附表: 8

246671.事故隐患排查记录表(整改通知单) 8

47182.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登记台账 8

42743.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登记表 8

299214.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人员奖励台账 8

第PAGEPage1页,共13页

精密仪器生产制造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

一、目的及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我公司在精密仪器生产制造全流程的安全管理,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有效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隐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及《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安委〔2024〕7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明确报告内容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及被派遣劳动者,鼓励员工重点报告以下事故隐患: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1.作业人员未正确穿戴防静电服、防尘口罩等个体防护用品,特别是在处理高精度电子元器件或有害化学物质时。

2.未经授权擅自调整精密仪器校准参数,影响产品质量及安全性能。

3.操作人员违反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如直接在未断电的设备上进行维护作业,擅自调整机器参数、在行车正在吊运作业下方行走、叉车叉放货物超高不稳/超限超尺寸叉货物阻挡视线/超速行驶等。

4.管理人员未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职责,如允许无资质人员进行特种作业。

5.故意绕过安全联锁装置或安全检测系统,以图省时省力。

6.忽视设备异常报警信号,未及时停机检查处理。

7.未经许可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生产区域等。

8误触动设备运行开关,设备意外启动,造成伤害。

9管理人员在未经现场安全风险评估的情况下,指挥未经安全培训合格的临时工或实习生进行危险性操作。

10.忽视安全警示标志,擅自进入受限空间进行清洁或维修。

11.在仓库及生产禁烟、禁火区吸烟或使用明火,增加火灾风险。

12.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未按规定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如原料桶未密封、混放、现场有火源等。

13.作业人员未经许可擅自操作特种设备(如叉车、起重机械),或操作不当导致安全隐患等。

(二)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1.精密仪器未按照制造商要求定期校准和维护,导致测量数据失准。

2.厂房出入口、关键区域及高风险设备未张贴安全警示标志不清晰、缺失或设置位置不当。

3.防静电设施失效,如接地电阻过大,无法有效防止静电积聚。

4.紧急停机按钮、消防设施等安全设备被遮挡或损坏,无法快速响应紧急情况。

5.电气线路老化、破损裸露,接地失效或虚接,未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存在触电风险。

6.生产线上的安全防护罩、网、栏缺失或破损,暴露危险机械部件。

7.特种设备(如压力容器、起重机械)未经定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仍在使用。

8.空压机储气罐等压力容器及安全阀、压力表等安全附件未按规定进行定期检验。

9.未按照年度设备设施检维修计划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未及时填写记录台账,导致设备带病运行等。

10.检维修结束后,未按照程序进行试车,未恢复安全装置。

11.叉车、行车等特种设备及安全附件未定期检测。

12.行车行程限位、重量限制器、制动器、联锁保护装置损坏、失效。

13.行车滑轮护罩、吊钩及止退装置损坏或缺失

14.吊装用吊具吨位选型不正确,吊带、钢丝绳等吊索具存在磨损、断丝。

15.监控、报警系统未接入值班室或监控中心,无法实现远程监控和即时响应。

16.篡改、隐瞒设备故障记录,影响隐患排查和整改等。

(三)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1.作业工作台存放与生产无关的物品

2.作业场所布局不合理,影响物料搬运和紧急疏散。

3.未对有毒有害作业场所进行定期监测,空气质量超标。

4.照明不足或光线过强,影响作业人员视力及操作准确性。

5.吊装、动火作业等高危作业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安全措施不到位。

6.临时用电线路混乱,存在漏电和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S安全教育交流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本人从事安全工作多年,已持有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证书,有着丰富的化工及工贸安全管理经验,能提供指导或编制应急预案、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检维修等资料,欢迎咨询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9月20日上传了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