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高考热点04 文化传承,兴国之源(原卷版).docxVIP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高考热点04 文化传承,兴国之源(原卷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热点04文化传承,兴国之源

目录

TOC\o1-3\h\z\u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

二东学西传文化交流 3

三西学东渐思想变革 5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时期

内容

先秦时期

①起源:多元一体,以中原华夏族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秦汉时期

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形成。

魏晋南北朝

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

隋唐时期

佛教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宋元时期

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明清时期

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得到发展,突破了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明清之际,个性解放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同时清朝的文化专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中华文化由此迈向从衰落到复兴的新历程。

1.(2023·北京卷)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2.(2022·重庆卷)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

3.(2022·辽宁卷)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4.(2022·北京卷)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2、中华文化特点

特点

内容

多样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凝聚性

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

连续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承上启下,不断发展,有顽强的生命力。

包容性

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传统。

3、中华文化的现实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东学西传文化交流

1、东学西传科学技术的传播

时期

内容

唐朝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计数法传入印度,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和欧洲。

宋元

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明清

中国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2、东学西传生产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

时期

生产技术传播内容

思想文化传播内容

两汉

制铁技术传到朝鲜、日本,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井渠法先后传入西亚和欧洲。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293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