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专题训练专题三跨学科专题课件新人教版 (2).pptx

八年级历史上册专题训练专题三跨学科专题课件新人教版 (2).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期末复习提升专题训练;一、选择题

1.下面表格内容可以用于分析(D);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点拨: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方的武器落后于英方的武

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

因之一,D正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打开中国市

场和虎门销烟,排除A;清政府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

行的改革,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没有作为,排除B;中英签

订的《南京条约》反映了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的获利情况,

排除C。;2.[忻州一模]诗词通过情感的表达反映历史,下面诗词的内

容能印证近代中国(A);A.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点拨:根据材料中的“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

把家当……问君港岛可曾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中国被迫进行五口通

商、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中的“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并结合

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签订的《辛丑条

约》,它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材料

反映了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A正

确;被迫割让领土给英国和被迫开放沿海通商口岸,只符合

第一首词的描述,排除B、D;材料中未显示中国人民反帝

反封建的态度,排除C。;3.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某一时代丰富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气息。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可以作为下面对联横

批的是(B);4.[太原一模]山西某中学的同学们开展了以“读山西历史·品

忠孝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小组同学诵读《山西英

烈家书》,为陈振华烈士(山西晋城人)家书中浓烈的家国

情怀所感动。据此判断,这份家书书写的时期是(C);;5.[山西一模]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聚焦“人民解放战争”这

一主题,制作了下面的学习卡片,你认为在横线处能入选

的是(D);法律文献:《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

电影:?+;6.[山西百校联考一]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从不同???度反映历

史。下面文学作品的共同之处是(C);篇目;二、非选择题

7.【项目化学习】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

雄辈出。下面是八年级同学以“近代中华英雄谱”为主题

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完成相关问题。;剧目1名称:?

1

?旁白: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

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展板二【讲好革命故事——传播英雄事迹】(4分)

(2)二组同学绘制了红色革命故事宣传海报,请分别说明下面

两位人物被称为“播火者”“探索者”的理由。;答案:“播火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

识分子看到了曙光,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

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他

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理

由全面且充分即可得2分,其余酌情给分)“探索者”: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后,逐渐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在井冈山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斗争,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由全面且充分即可得2分,其余酌情给分)

;展板三【阅读抗战家书——传承英烈精神】(4分)

(3)三组同学整理的两封书信可以印证哪些史事?蕴含着怎样

的家国情怀?;答案:史事: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悍然发动全面

侵华战争;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一点1分,共2分)家国

情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抗战

精神。(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8.音乐创作来源于生活,从独特视角反映社会风貌和时代特

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材料一中两首歌曲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2分);材料二:;(2)写出材料二图一和图二两组音乐作品的名称,并简述

两组作品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4分);材料三:这次听到的几个歌曲是《大路歌》《开路先锋歌》

《毕业歌》和新歌剧《扬子江风暴》中的歌曲。这些歌曲我

们现在都能听到,它们给予我们的感觉和一些流行歌曲不大

相同。这里没有“靡靡之音”,有的仅是雄劲和壮

健。……1934年的中国音乐界虽不曾有过丰美的收获,但它

的光明前途却已是预示了的。新音乐的新芽将不断地生长,

而流行俗曲已不可避免地快要走到末路上去了。;高级的音乐已在逐渐引起社会人士的注意。民众化的音乐,

已经逐渐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所欢迎。

——摘编自聂耳《一年来之中国音乐》;谢谢聆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恺怿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知识就是力量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