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课模板
课题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课时
1
所在教材与单元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诗歌以千寻塔的夸张意象开篇,闻说鸡鸣见日升暗含典故(《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重点解析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比喻艺术,浮云既指自然现象,又隐喻谗言蔽日的政治现实。可设计古今词义对比活动,如自缘与现代汉语因为的表达差异,体会文言虚词的凝练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
诗歌呈现物理空间-认知空间-精神境界的三重跃升逻辑。需引导学生从飞来峰的地理高度,到最高层的认知高度,最终抵达不畏浮云的精神高度。难点在于理解哲理与意象的融合,可结合王安石变法背景,开展改革者的视角主题研讨,培养辩证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塔势如涌出的动态美(化用岑参诗句)、鸡鸣日出的光影美,引导学生感受宋诗以理入诗的审美特质。建议组织诗中哲理画创作活动,让学生用视觉语言表现身在最高层的意境,体会理性之美与意境之美的统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
重点解析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结合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的改革魄力,理解诗歌中的进取意识。难点在于将个人襟怀升华为文化精神,可联系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忧后乐,对比苏轼《题西林壁》的哲思方式,建立文化认知网络。
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突破建议:结合《宋史?王安石传》开展群文阅读;设计人生坐标系思维工具,标注诗句对应的认知层级;通过假如我是王安石辩论活动,体会改革者的精神境界。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新课教学
一、课程导入
教师开场: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宋代大文豪王安石的内心世界,通过他的诗作《登飞来峰》,来感受那份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在正式学习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过登山的经历?站在山顶时,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背景介绍: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位于浙江绍兴城外,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而我们的主人公王安石,在年轻时曾登临此峰,并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登飞来峰》。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政治上推行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力图改变当时社会的衰败现状,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二、诗歌朗读与节奏划分
朗读指导:
首先,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这首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节奏划分: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三、诗歌解析与字词理解
首句解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这句诗写出了飞来峰的高峻,以及塔的高耸入云。其中,“千寻”是一个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塔的高度。在古代,“寻”是一个长度单位,但具体长度因时代而异,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非常高的意思。
次句解析:
“闻说鸡鸣见日升”,这句诗通过传说来进一步烘托塔的高。据说在塔上,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望见太阳升起。这里不仅写出了飞来峰的高,还蕴含了诗人的向往与寄托。
关键字词理解:
寻:古代长度单位,这里用来形容塔的高。
闻说:听说,表示这是一个传说或听闻。
畏:害怕。
自缘:因为。
后两句解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是诗的主旨所在,也是最为人称道的部分。其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而诗人却豪迈地宣称,他不怕浮云遮挡住他的视线,因为他站在最高的地方。这里既表现了诗人的自信和豪情,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具备高远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所迷惑。
四、诗歌情感与哲理探讨
情感分析:
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正值他初涉官场,年少气盛,理想不凡。他借登飞来峰这一行为,抒发了自己胸怀壮志、寄予远大志向的情感。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正是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信念和勇气。
哲理探讨:
站得高,看得远:
这两句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在更高的位置,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这既是对个人成长的启示,也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表现了诗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信念和勇气。这启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高瞻远瞩,洞察秋毫:
诗人通过登飞来峰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高瞻远瞩、洞察秋毫的志向和能力。这启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从全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3《卖油翁》(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15《青春之光》(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16《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17-1《陋室铭》(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17-2《爱莲说》(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18《井冈翠竹》(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19《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20-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20-2《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21-4《古代诗歌五首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21-5《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22《太空一日》(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23《“蛟龙”探海》(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24《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25《活板》(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 21《己亥杂诗(其五)》学习任务单-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 05《黄河颂》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