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2025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2025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是距今11000-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从采集的样本中浮选出了1663粒炭化植物种子,从中发现了14粒炭化粟粒,研究者推断这些粟粒是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栽培作物。东胡林遗址的这一发现()

A.是该地已经形成定居生活方式的直接证据

B.说明粟是我国最早人工栽培的作物

C.表明农耕生产是当时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

D.对研究我国农业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胡林遗址发现炭化粟粒,为探索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起源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粟的栽培标志着人类从采集向农耕的过渡,这一发现填补了华北地区农业起源研究的部分空白,对揭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价值,D项正确;定居生活需结合房屋、窖穴等遗迹综合判断,仅凭粟粒无法直接证明定居,排除A项;我国最早人工栽培作物可能包括长江流域的水稻,且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的对比信息,无法断言粟为最早,排除B项;遗址中粟粒仅14粒,占比极小,结合新石器时代早期生产力水平,当时仍以采集渔猎为主,农耕尚未成为主要食物来源,排除C项。故选D项。

2.有学者认为孔子的思想具有一种“实践理性”,即“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做抽象的玄思”。以下言论反映孔子思想“实践理性”的是()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夫唯不争,故无尤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这体现了孔子将道德和礼制等思想贯彻在社会生活和政治观念中,注重实际的教化和治理效果,不做抽象的思考,符合“实践理性”的特点,C项正确;“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观点,强调“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属于抽象的哲学思考,与孔子思想的“实践理性”不同,排除A项;“夫唯不争,故无尤”出自《老子》,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才不会招致怨尤,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排除B项;“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是荀子的思想,主张将礼义与法治相结合,强调了礼、贤、法、爱等多个方面在治国中的作用,与孔子思想的“实践理性”侧重点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3.三国时期,蜀国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后不置官、不留兵,即其渠帅(当地首领)而用之,而后“夷汉粗安”;吴国征讨山越时下令对山越人“皆当抚慰,徙到外县,不得为难”,后将其四万人编入军队,其余数万人补为编户。蜀、吴的上述措施()

A.化解了内迁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D.为改土归流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蜀国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即其渠帅而用之”的政策,吴国对山越人进行抚慰、迁徙并将部分编入军队和补为编户,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的合理治理,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蜀国和吴国的措施主要是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和山越人,并非内迁少数民族,且“化解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蜀国和吴国的措施只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管理,并没有实现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排除C项;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的政策,蜀、吴的措施与改土归流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指出,11-13世纪,中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变化。以下现象属于这些“变化”的是()

①“重文教,轻武事”②“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③“苏湖熟,天下足”④“机户出资,织工出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1-13世纪为宋朝,宋朝为了加强专制集权,实行“重文教,轻武事”的政策,推动文化发展,故①正确;宋朝社会阶层流动加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体现门第观念淡化,故②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故③正确;“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属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故④错误。综上所述,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