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谣言止于智者?从谣言到网络暴力的转变及其心理机制
摘要:微时代下,新兴媒体在拓宽大众表达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哗众取宠、造谣传谣等问题,更有甚者利用网络评论恶意诽谤、颠倒黑白,制造网络暴力。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低龄学生辨别谣言真伪的能力较弱,在网络匿名的保护下很多谣言在情绪的传染与循环、集体性暗示以及群体极化的作用下转变为网络暴力。随口而说的话经过互联网放大传播,变成伤害同学的利刃,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常人际交往和学业发展。
关键词:谣言,网络暴力,集体性暗示,群体极化
引言: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4.9%[1]。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如何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如切换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心理辅导中曾有这样一个案例:学生A表示最近自己很苦恼,因在一场学生羽毛球赛中首次担任裁判,有几个球的判定被质疑,在赛后谣言肆起,自己受到全年级学生在“校园万能墙”上的网络攻击。
近年来QQ的“万能墙”、微信“百事通”在学生群体间火爆发展,所谓的“万能墙”、“表白墙”、“百事通”是指在QQ、微信等平台上开设账号,利用学校名称、标志或别称,发布各方投来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学生们征友、分享、吐槽等传统内容,也有失物招领、求票求书等便利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内范围的强影响力,外加缺乏有效监管,野蛮生长的各种校内“墙”,一度成为网络纷争主战场,甚至网络暴力的温床。
网络暴力是现实暴力在虚拟网络世界的体现,与现实中的暴力相比,网络暴力的参与者范围更广,影响更大[2]。网络暴力往往存在酝酿潜伏期、扩散爆发期和平息延伸期,相对会持续一段时间[3]。网络是谣言滋生和传播的载体,网络谣言四起为网络暴力提供滋生的土壤,谣言是如何转化网络暴力的,本文将从群体心理特征对于谣言传播演化的作用着手,剖析网络谣言背景下出现网络暴力的原因,进而探索网络暴力防控的举措。
1
一、微时代网络暴力的特点
国内外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定义各有侧重,本文认为网络暴力行为是指相当数量的个人、群体或组织,针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某些网络事件,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不理性、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攻击,包括未经允许公布他人的隐私信息,从而造成事件当事人受到严重伤害的行为[4]。网络暴力会对个体造成一系列不良结果,包括焦虑、抑郁、药物滥用、睡眠困难,身体病症增多、学校成绩减退、旷课逃课、辍学甚至谋杀或自杀行为(Kowalski,Giumetti,Schroeder&Lattanner2014)[5]。
二、“微时代”网络谣言传播的条件
谣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微时代”的网络谣言则主要指那些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和移动终端等多元途径广泛流传却未必能够提供确切证据的信息,它们借助互联网呈现出集中爆发、‘病毒式’扩散、几何级数增长的特点[6]。谣言在“微”传播的过程中迅速蔓延,在群体心理的作用下,激发谣言的情绪性,强化群体冲突思维,模糊了亲历事实和暗示事实的界限,使得谣言的形成和传播更加复杂,进而演变成群体极化的网络暴力事件。
谣言止于智者?
人们常认为“谣言止于智者”,但实际上通常谣言并非空穴来风的瞎话,而是由一些有着清醒自我意识的个体或群体制造的带有利益诉求性质的特定信息,而理智状态的人在经过判断后依然会选择相信谣言。MIT斯隆管理学院的SinanAral教授在对真假新闻在推特上的传播轨迹研究中发现虚假信息的传播主力不是那些专门散布谣言的机器人或僵尸账号,而是来自于真人用户们的转发,且假新闻被转发的可能性比真的要高出70%,研究发现新奇事物助长了谣言的传播,谣言之所以网络上传播得更快更广?Aral,Roy和Vosoughi认为,答案可能和个体心理有关:“假新闻往往都具有更多的新鲜感,而人们就喜欢分享新鲜的信息。在社交网络中,转发未知的信息能获得更多关注,那些率先分享新消息的用户会被视为消息灵通的人。”因此,公众关注的新鲜话题是谣言广泛传播的重要条件[7]。
匿名保护背后的情绪释放
2
当前生活节奏加快、中学生学习压力加大,人微言轻的同学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排解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的心理结构失衡和相对剥夺感产生,紧张、焦虑、不满、失望、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不断积累、蔓延并形成一种普遍的群体心态。长期淤积的消极能量会一直寻找替代的释放方式,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恰好为这种普遍性社会焦虑提供了绝佳的排解和宣泄平台,也给现实生活中人微言轻的边缘化群体提供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人人都可以说话,人人都可能被关注,人人都可以为自己代言[2]。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言论自由也带来了责任的分散。互联网的匿名性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25年运营策略与案例分析.docx
- 《跨境电商英语》课程标准.docx VIP
- 除颤仪迈瑞D3分布及使用.pptx VIP
- 2019年人教版九下化学《第12章 化学和生活》单元测试卷(解析版).doc VIP
- 中班语言绘本《绿绵羊在哪里》动态PPT课件.pptx VIP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永威先学后教模式).pdf VIP
- 变电站验收要点.docx
- nubia主题修改教程附电脑和手机工具努比亚ui4.pdf VIP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学期《第8章 金属和金属材料》测试卷及答案解析.doc VIP
-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件全集(1215张).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