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杜甫《悲陈陶》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悲陈陶
唐?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二、注释详解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孟冬:农历十月,“孟”为季节首月之称(孟春、孟夏等),点明战事发生的时间,此时天寒,更添战场凄凉。
十郡良家子:“十郡”指关中附近的京兆、冯翊等十个郡(今陕西、甘肃一带),“良家子”指家世清白的平民子弟(非罪犯或奴婢后代),唐代常征良家子为兵,此处强调义军的正义性与平民属性,更显牺牲之痛。
陈陶:即陈陶斜,地名(今陕西咸阳市东),安史之乱中唐军与安禄山叛军在此决战,唐军大败,是诗中“悲”的核心事件发生地。
血作泽中水:夸张手法,写义军伤亡惨重,鲜血流入陈陶泽中,仿佛河水皆由血汇成,非实指“血成河”,而是以视觉冲击凸显战事惨烈。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野旷天清:看似写景——旷野辽阔、天空清朗,实则用“乐景衬哀情”:战后的平静非“和平”,而是“死寂”,没有厮杀声,是因为战士已全部阵亡,反衬战场的凄凉。
四万义军:“四万”为概数(史载此战唐军伤亡近万,“四万”是杜甫以夸张强调牺牲之众),“同日死”突出牺牲的集中性,一天之内大量义军战死,更显悲剧性。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群胡:指安禄山叛军(安禄山为胡人,其部多胡兵),“胡”在唐代诗中常代指外族入侵者,含贬义,体现杜甫对叛军的痛恨。
血洗箭:“洗”非“清洗”,而是“箭上沾满鲜血,仿佛要滴下来”,写叛军刚结束屠杀,箭上还残留义军血迹,凸显其残暴。
唱胡歌饮都市:叛军得胜后在长安街市(杜甫此时被困长安,“都市”指长安)饮酒作乐,高唱胡歌,与义军的惨死形成鲜明对比,加剧诗人的悲愤——敌人的狂欢建立在义军的尸骨之上。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都人:指长安百姓(“都”指都城长安),杜甫被困长安时亲见百姓反应,此句为写实。
回面向北啼:“向北”因唐军战败后向北方撤退(长安在陈陶斜东南,官军退向西北),百姓转向北方啼哭,既是悲义军之死,也是盼官军早日归来收复失地。
日夜更望:“更”指“越发、更加”,写百姓日夜期盼官军,体现战乱中百姓对和平的渴望,也暗含诗人的同频期盼。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其诗因“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被称为“诗史”——每一首诗都如“历史纪录片”,记录安史之乱中的社会惨状与百姓苦难。他一生历经盛唐衰落与战乱流离,从“会当凌绝顶”的豪迈青年,变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忧国老者,《悲陈陶》是他战乱诗的代表作之一,字里行间满是对百姓的同情、对叛军的痛恨、对国家的担忧。
(二)写作背景
《悲陈陶》写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关键节点:
战事背景:安禄山叛军攻陷洛阳后,西进长安,唐军将领房琯(杜甫好友,时任宰相)率军在陈陶斜迎战,房琯盲目采用春秋“车战之法”(已不适用于唐代骑兵作战),导致唐军大败,大量平民义军战死,叛军乘胜逼近长安。
诗人处境:杜甫当时正从鄜州(今陕西富县)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困于长安城中。他亲耳听闻陈陶斜之战的惨状,亲眼看见叛军在长安街市狂欢、百姓向北啼哭的场景,悲愤交加,遂写下此诗——诗中无一句个人哀怨,全是对国家、百姓、义军的“大悲”,是“诗史”精神的典型体现。
四、相关知识梳理
《悲陈陶》与杜甫“诗史”特质的契合
杜甫“诗史”的核心是“以诗记史、以诗抒忧”,《悲陈陶》完美契合这一特质:
史实准确性:诗中“孟冬”(时间)、“陈陶”(地点)、“十郡良家子”(参战者)、“群胡”(敌军)、“都人北啼”(社会反应),均与安史之乱中陈陶斜之战的史实一致,可与《资治通鉴》“至德元年冬,房琯与安禄山战于陈陶斜,兵败,士卒死者四万余人”相互印证;
情感真实性:非“客观记史”,而是融入“悲”的情感——悲义军牺牲、悲百姓苦难、悲国家危亡,让冰冷的历史有了温度,如“血作泽中水”“都人北啼”,既是史实,也是诗人的情感投射。
安史之乱中的“悲”系列诗作关联
《悲陈陶》是杜甫“悲”系列战乱诗的开篇,后又写《悲青坂》(写陈陶斜之后的青坂之战,唐军再次战败)、《春望》(写长安沦陷后的残破),三首诗构成“安史之乱长安沦陷期”的情感脉络:
《悲陈陶》:聚焦“战事惨”,悲义军之死;
《悲青坂》:聚焦“战局危”,悲官军连败;
《春望》:聚焦“家国破”,悲山河破碎;
三者均以“悲”为核心,层层递进,展现杜甫从“悲具体战事”到“悲整体家国”的情感深化。
诗中“胡”“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