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对酒》赏析与习题解析 (1).docxVIP

白居易《对酒》赏析与习题解析 (1).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居易《对酒》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对酒

唐?白居易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二、词句注释

蜗牛角上争何事

蜗牛角:典出《庄子?则阳》,文中记载“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指蜗牛的左右角,比喻极微小的空间。白居易借此喻“世间人为了琐事争夺的利益”,如官场的权力、市井的钱财,皆如蜗牛角般渺小。

争何事:“何事”即“什么事”,反问语气非质疑,而是“何必如此”的委婉否定——不是“争的是什么”,而是“根本不值得争”,藏着晚年对“无谓纷争”的看透。

石火光中寄此身

石火光:指燧石敲击产生的火花,瞬间即逝(古代无打火机,燧石取火时火花仅存一瞬),比喻人生短暂,如“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的浓缩,却更通俗直白。

寄此身:“寄”是“寄托、暂居”,非“归属”——把自己的生命暂放在这短暂的“石火光”中,暗合白居易晚年“人生如客旅”的通透,不执着于“永恒”,只珍惜“当下”。

随富随贫且欢乐

随富随贫:“随”是“顺应、不管”,非“追求”——无论家境富裕还是贫寒,都以平和心态接受,如他在《香山寺二绝》中“家酝满瓶书满架”的生活,富不骄、贫不忧,显“安贫乐道”的心境。

且欢乐:“且”是“姑且、只管”,非“勉强”——只管享受当下的快乐,不被财富多少束缚,不是“穷开心”,而是“看透财富本质后的主动选择”。

不开口笑是痴人

开口笑:非“无意义的傻笑”,是“发自内心的坦然快乐”,如与友人饮酒、看鹤闲立、登山观水的快乐,是摆脱纷争后的轻松。

痴人:“痴”是“愚笨、执迷不悟”,非“痴呆”——指那些因争名夺利、执着得失而不快乐的人,白居易以“自嘲式”的评判,暗含对“执迷者”的惋惜,却无居高临下的指责。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通俗派”代表。他的创作生涯以“被贬江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写《卖炭翁》《新乐府》,锋芒毕露,批判权贵、关怀民生;晚年因官场倾轧(如“牛李党争”牵连),主动请求退居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清闲虚职),诗风转向“闲适通透”,多写人生感悟与日常乐趣,《对酒》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没有愤懑,只有历经沧桑后的平和。

(二)写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时年70岁的白居易已退居洛阳十年,重修香山寺、组织“九老会”(与八位老年文人宴饮赋诗),过着“觞咏自适”的生活。彼时的他,早已看透官场的“蜗牛角之争”:年轻时因写讽喻诗得罪权贵被贬,中年卷入党争不得不“明哲保身”,晚年才明白“争来争去,不过是一场空”。

一次与友人在香山寺饮酒,席间有人感慨“人生苦短,多有不如意”,白居易望着窗外的晚霞与寺旁的潭水,随口吟出这首诗——没有刻意构思,全是半生感悟的自然流露,就像一位老者对晚辈的絮语,却成了流传千年的“人生格言诗”。

四、相关知识梳理

1.“对酒”主题在白居易诗中的心境变化

白居易一生写过20余首“对酒”诗,不同阶段心境截然不同,《对酒》(蜗牛角上)代表晚年的“通透”:

时期

作品举例

对酒心境

原因

早年(长安)

《对酒》“人生百岁期”

借酒抒怀(渴望建功)

初入官场,壮志未酬

中年(江州)

《琵琶行》“举酒欲饮无管弦”

借酒消愁(失意苦闷)

被贬外放,理想受挫

晚年(洛阳)

《对酒》“蜗牛角上”

借酒悟道(闲适通透)

退居林下,看透纷争

这种变化,本质是白居易从“执着于外”(追求名利、理想)到“回归于内”(关注内心快乐)的人生转向。

2.诗中典故的“通俗化改造”

《对酒》引用《庄子》“蜗牛角”典故,却无“晦涩感”,这是白居易的“化典技巧”:

原文改造:《庄子》中“触氏、蛮氏争地”的典故复杂,白居易简化为“蜗牛角上争何事”,直接用“争何事”的反问点出“不值得争”,省去读者理解典故细节的麻烦;

搭配通俗意象:用“石火光”(人人皆知的燧石火花)搭配“蜗牛角”,两个通俗意象结合,让“人生渺小短暂”的哲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比“人生忽如寄”的抽象表达更易共鸣。

3.晚年闲适诗的“浅近哲思”特质

《对酒》是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典型:语言浅近如话(无生僻字、无复杂句式),却藏着深刻哲理——这是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理念的延伸,晚年的“事”不再是“国家大事”,而是“人生小事”,“理”也不再是“治国道理”,而是“生活智慧”。

如“随富随贫且欢乐”,没有讲“安贫乐道”的大道理,只说“不管有钱没钱,先开心再说”,像邻居阿姨的叮嘱,却比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