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杜甫《赠卫八处士》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二、注释详解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参与商:古代天文学中的两颗星宿——“参(shēn)星”居西方,“商星”居东方,二者此出彼没,永不相见,比喻亲友久别难逢(非“两种乐器”或“地名”),如“亲友分离后,像参商一样难得见面”,开篇便奠定“离别之慨”的基调。
动如:“动”指“动辄、常常”,“如”是“像”,表“人生离别是常态,常像参商般难见”,非“偶尔像”,藏着杜甫对乱世中离别频繁的无奈。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今夕复何夕:化用《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原是新婚的喜悦,此处转为“久别重逢的惊喜”——“又是什么好日子,能让我们共对这灯烛”,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的暖意,如“突然见到多年未见的老友,忍不住问‘今天是什么幸运日子’”。
共此灯烛光:“灯烛光”是深夜的微光,非“白昼的阳光”,既写重逢的时间(夜晚),又显场景的温馨——昏暗的烛光下,两人相对而坐,更易敞开心扉,比“白日相见”多了几分私密与亲切。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访旧半为鬼:“访旧”指“打听旧友消息”,“半为鬼”是“一半已去世”(安史之乱导致民不聊生,亲友多死于战乱或颠沛),非“夸张说法”,是杜甫亲历的残酷现实,如“问起当年的朋友,一半都不在人世了”,透着乱世的悲凉。
惊呼热中肠:“惊呼”是“惊讶呼喊”,“热中肠”指“内心激动、悲痛”,听到旧友离世的消息,先是惊讶呼喊,随后内心翻涌着悲热,“热”与“悲”交织,显情感的复杂——既为旧友离世悲痛,也为与卫八重逢庆幸。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夜雨剪春韭:“夜雨”是重逢时的天气,“剪春韭”指“夜里冒雨剪下新鲜的韭菜”(韭菜是当时农家常见蔬菜,非名贵食材),动作里藏着“仓促却真诚”的待客之心——没有提前准备,只能现采现做,却比“山珍海味”更显友情的朴素。
新炊间黄粱:“新炊”指“刚煮熟的饭”,“间(jiàn)”是“掺杂”,“黄粱”指“黄小米”,即“新煮的米饭里掺杂着黄小米”,写农家饭的简单,非“奢华宴席”,却透着“家的温暖”,如“老友见面,不用讲究排场,家常饭就够了”。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隔山岳:“山岳”非实指某座山,是“遥远阻隔”的象征(如杜甫即将前往蜀地,卫八处士留居长安附近,路途艰险),比“隔千里”更显“难以逾越”,藏着对再次离别的担忧。
世事两茫茫:“世事”指“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势”,“茫茫”是“迷茫、不可预料”,既担心明日离别后,两人因战乱再难相见,也感慨乱世中个人命运的漂泊不定,如“不知道下次见面,又要等到什么时候,甚至能不能再见”,尾联的伤感与首联的离别之慨呼应。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诗圣”,其诗因“以平凡细节记录时代沧桑”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作从不回避乱世的苦难,却也总能在苦难中捕捉“人性的微光”——《春望》写“国破山河在”的家国之痛,《月夜》写“闺中只独看”的思亲之柔,而《赠卫八处士》则写“乱世重逢”的友情之真,没有宏大叙事,却以家常小事,让读者触摸到安史之乱中普通人的悲欢。
(二)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是杜甫人生中最颠沛的时期。此前,安史之乱爆发(755年),杜甫被困长安,后冒死逃出,投奔肃宗,任左拾遗,却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他厌倦官场,弃官西行,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途中,绕道拜访旧友卫八处士——这位年轻时的友人,如今已隐居不仕,两人一别二十载,再见时,杜甫历经战乱漂泊,卫八处士也已儿女成行。
正是这份“乱世中的重逢”,让诗里满是沧桑与温暖:没有官场的客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灯下对坐、夜雨剪韭、儿女候门的家常场景,却藏着最珍贵的友情与对生命的感慨。
四、相关知识梳理
诗中“星宿典故”的文化内涵
“参与商”是全诗最关键的典故,其文化内涵远超“比喻离别”:
来源:出自《左传?昭公元年》,医和为晋平公诊病时提到“参为晋星,商为宋星”,二者分处东西,永不相见,后逐渐成为“久别难逢”的象征;
作用:首联以“参与商”开篇,既交代“人生离别是常态”的背景,又为后文“重逢的惊喜”做铺垫——正因为“动如参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