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恨别》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杜甫《恨别》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恨别》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二、注释详解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洛城:即洛阳(唐代东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很快被叛军攻陷,此处是杜甫早年寓居之地,也是与家人分别的地方,非泛泛而谈的“故乡”。

四千里:夸张手法,形容洛阳与成都(杜甫作此诗时的居所)距离极远(实际约1500公里),非精确数字,显“离家之遥”的漂泊感,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的“万里”。

胡骑(jì):指安禄山、史思明率领的叛军(“胡”是唐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叛军多有胡族成分),“长驱”写叛军势如破竹,“五六年”指安史之乱已持续五六年(755年爆发,此诗约作于760年),显战乱之久。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剑外:指剑门关以南地区(今四川一带),因在剑阁之外得名,杜甫759年辗转至成都,此处即“行剑外”的“行”(漂泊)之地,非固定居所,显“居无定所”的漂泊。

草木变衰:既写自然景象(秋冬草木凋零),又暗喻战乱导致的民生凋敝,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草木”,均以自然写乱世。

兵戈阻绝:“兵戈”代指战乱,“阻绝”指交通断绝,因战乱无法与家人通信、团聚,“老江边”的“老”非“年老”,是“在江边漂泊日久,身心俱疲”,如“白头搔更短”的“白头”,显漂泊之苦。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清宵立:“清宵”指清冷的夜晚,“立”是“伫立”,非“短暂站立”——因思家无法入睡,在月光下长时间伫立,显思念之深,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夜久”。

白日眠:“白日”本是清醒之时,却因忆弟愁苦,只能靠睡眠逃避,“眠”非“安稳入睡”,是“辗转难眠后的疲惫小憩”,与“清宵立”形成“昼夜颠倒”的对比,显愁苦之重。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河阳:今河南孟州,唐代军事重镇,当时唐军在此与叛军对峙,“乘胜”指唐军近期打了胜仗,消息传来给杜甫带来希望。

司徒:指李光弼(唐代名将,时任司徒兼河东节度使),安史之乱中多次击败叛军,是杜甫心中的“平乱希望”,非泛指“官员”。

幽燕:指叛军老巢(今河北、北京一带,古称“幽燕之地”),“破幽燕”即平定叛军,此句显杜甫对平乱的迫切期盼,非单纯“关心战事”,而是盼战乱平息后能与家人团聚。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被尊为“诗圣”,其诗因“以诗记史、以诗写民”被称为“诗史”。他的一生与安史之乱紧密交织:战乱前漫游四方,战乱中颠沛流离(从长安到奉先,再到秦州、成都),战乱后仍漂泊不定。其诗作从不只写个人悲欢,总能将“小家的分离”与“大国的战乱”相融,如《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月夜》“闺中只独看”,均是“乱世抒情”的典范,《恨别》更是将“恨离别”“恨战乱”“盼太平”三种情感熔于一炉,显“诗史”的厚重与“诗圣”的悲悯。

(二)写作背景

《恨别》约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时年48岁,寓居成都草堂。此前,他经历了安史之乱中最艰难的岁月:756年被叛军掳至长安(写《春望》),757年逃出长安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因直言进谏被贬,后辗转至成都,虽暂得安宁,却与家人(妻子在鄜州,弟弟在山东)音信断绝。此时安史之乱已持续五年,唐军虽在河阳一带取得小胜,但叛军仍占据幽燕老巢,战乱未平。杜甫在成都,望着草木凋零的秋景,既思念家人,又焦虑战事,遂写下《恨别》——“恨”是“恨离别之苦”“恨战乱之久”,却又在结尾藏“盼平乱之切”,是他战乱中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四、相关知识梳理

杜甫“乱世诗”的“三重情感”——以《恨别》为例

杜甫战乱时期的诗作(755—763年)常含“个人悲欢”“民生疾苦”“家国期盼”三重情感,《恨别》是典型:

个人悲欢:“思家步月”“忆弟看云”写个人与家人的分离之苦,是“小家”的情感;

民生疾苦:“草木变衰”“兵戈阻绝”写战乱导致的民生凋敝、交通断绝,是“大家”的苦难;

家国期盼:“闻道河阳近乘胜”“破幽燕”写对唐军平乱的期盼,是“国家”的希望;

这三重情感并非孤立,而是“个人→民生→国家”层层递进——因个人分离,更懂民生疾苦;因民生疾苦,更盼国家太平,显杜甫“忧国忧民”的核心特质。

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恨别》多处用“对比”强化情感,是杜甫常用的艺术手法:

空间对比:“洛城四千里”(离家之远)与“行剑外”(漂泊之地),显“漂泊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