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冬至宿杨梅馆
唐?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二、注释详解
十一月中长至夜
十一月中:古人以“孟、仲、季”划分四季,“十一月中”即农历十一月中旬,恰是冬至节气的常见时间(冬至多在农历十一月下旬至十二月初,“中旬”为概指,显时间的明确性),非泛泛的“冬天”。
长至夜:即“冬至夜”,古代称冬至为“长至”——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长至夜”特指冬至这晚的漫长黑夜,如“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归”的冬夜,却多了“节气专属”的团圆期盼,为后文“独宿”埋下反差伏笔。
三千里外远行人
三千里外:“三千里”是虚数(非精确距离),白居易常用“千里”形容漂泊之远(如《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此处表“远离故乡与亲人”,距离的遥远更衬孤独的深重,非单纯的“路途远”,是“心理距离”的具象化。
远行人:即“漂泊在外的人”,白居易此时因官职调动或贬谪远离家乡(下详写作背景),“远行人”是他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无亲友相伴,无家室在侧,只有“独行”的孤寂,四字直白却沉重,如“天涯孤客”的自画像。
若为独宿杨梅馆
若为:“若为”非“如果”,是“怎奈、如何承受”的反问语气(如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的“如何”),显诗人面对“独宿”的无奈——不是“选择独宿”,是“不得不独宿”,带着被迫的委屈。
杨梅馆:“馆”指古代驿站或客舍(供旅人歇脚的地方),“杨梅馆”是具体驿站名称(推测在今江西或浙江一带,为白居易漂泊途中的必经之地),非泛指“旅馆”,具体的地名让“独宿”场景更真实可感,仿佛能看见驿站的简陋陈设。
冷枕单床一病身
冷枕单床:“冷”既指枕褥的物理寒凉(冬至夜气温低,驿站被褥单薄),也指心理的孤寂(无他人暖床,无亲人添被);“单”与“独宿”呼应,指“一张床、一个人”,无陪伴的空旷感,如“寒床独卧,夜久难眠”的冷清。
一病身:“病”非“重病”,是漂泊途中的风寒小病或身心疲惫的“亚健康状态”(结合白居易晚年常写“病”可知,如《病中作》“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病中的脆弱让“独宿”的苦更甚——常人独宿尚难捱,病中独宿更显凄凉,将“孤独”升级为“孤苦”。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新乐府运动的领军人物,有“诗魔”之称。他的诗歌向来以“语言浅近、情感真挚”著称,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既写《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的民生疾苦,也写《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的爱情悲欢,更擅长将“个人小事”写得“人人共情”。《冬至宿杨梅馆》是他羁旅诗的代表,没有宏大叙事,只写“冬至独宿驿站”的小事,却把“漂泊之苦”写得入木三分,让每个远离家乡的人都能从中看见自己。
(二)写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前后,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今江西九江)途中,或在江州任上因公出行时。这一时期的白居易,正经历人生的“低谷”:此前他在长安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后又因“武元衡遇刺案”上书请捕凶手,被斥“越职”,最终被贬外放。
冬至在古代是“团圆大节”(如《东京梦华录》载“冬至日,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而白居易此时却远离家乡(祖籍太原,长居长安),独自宿在杨梅馆驿站,又恰逢小病缠身——团圆的节日氛围与自身的孤苦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这份“节日里的孤独”,便化作了这首二十八字的短诗。
四、相关知识梳理
冬至的文化意义与文人“冬至诗”的情感共性
冬至在古代是“亚岁”(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核心内涵是“团圆、祭祖、休养生息”,而文人笔下的“冬至诗”,多因“漂泊”而显“孤独”,与《冬至宿杨梅馆》形成共鸣:
杜甫《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写冬至年年漂泊,穷愁缠身,情感是“悲戚”;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写因家贫怕过节,因年老怕添岁,情感是“无奈”;
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写冬至独宿病卧,情感是“孤苦”——三者均以“冬至团圆”反衬“个人孤独”,但白居易的诗更“浅近直白”,无杜甫的沉郁,无杜牧的含蓄,却更易引发普通人的共鸣。
唐代“驿站文化”与“馆”的含义
诗中“杨梅馆”的“馆”,是唐代重要的交通设施——驿站,其功能与情感象征需明确:
功能:唐代驿站分“驿”(供官员出行)、“馆”(供商旅歇脚)、“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