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杜甫《忆昔》(其二)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忆昔(其二)
唐?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二、注释详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开元全盛日:“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年号(713—741年),史称“开元盛世”,是唐朝国力最盛的时期;“全盛”非“一般繁荣”,指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巅峰状态,如《新唐书》载“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
小邑犹藏万家室:“小邑”指小型县城(非大城市),“犹”表“尚且”,“万家室”指万户人口(古代“家”指一户人家,约5—6人),意为“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居民”,以小见大显人口繁盛,反衬安史之乱后“人烟断绝”的惨状(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稻米流脂粟米白:“流脂”形容稻米颗粒饱满、油脂光亮(稻米品质极佳),“粟米白”指小米洁白饱满,从粮食“品质”写丰收;非单纯写“多”,更显“富足到粮食都讲究品质”的盛况。
公私仓廪俱丰实:“仓廪”指粮仓(“仓”藏谷,“廪”藏米),“公”指官府粮仓,“私”指百姓家粮仓,“俱”表“都”,意为“官府和百姓的粮仓都装满粮食”,比“只官府富足”更显“全民富裕”,是开元盛世的核心特征。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九州:古代中国的代称(冀、兖、青、徐等九州),指全国范围,非局部地区。
无豺虎:“豺虎”既指真实猛兽,更喻“强盗、乱兵”,意为“全国道路上没有强盗,社会治安极好”;安史之乱时“道路阻绝,豺狼当道”(《资治通鉴》),此处对比更显盛世安定。
不劳吉日出:“劳”指“费心”,“吉日出”指古人远行前选吉日(怕遇灾祸),意为“远行不用特意选吉日,随时可出发”,显交通便利、社会安定,无需担忧安全。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齐纨鲁缟:“齐纨”(山东临淄产的细绢)、“鲁缟”(山东曲阜产的薄绢),均为当时名贵丝织品,代指手工业产品;“车班班”指运输丝织品的车子络绎不绝(“班班”形容车辆众多),显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男耕女桑不相失:“男耕”指男子耕田,“女桑”指女子养蚕织布,“不相失”指“各司其职,没有流离失所”,显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与安史之乱后“父子离散,夫妇流亡”(《石壕吏》)形成反差。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岂闻:“难道听说过”,以反问表“从未有过”,与前文盛世对比——开元时丝织品丰富,“一绢”(一匹绢)价格低廉,而安史之乱后“一绢直万钱”(一匹绢值一万钱,《通典》载天宝末“绢一匹价至四千钱”,此处“万钱”是夸张,显物价飞涨)。
有田种谷今流血:“今”指安史之乱后,“流血”指战乱导致百姓在田间劳作时遭兵祸,或因赋税过重被迫反抗流血,与前文“男耕女桑不相失”的安定形成尖锐对比,是全诗情感的转折点。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周宣中兴:周宣王是西周君主,在位时平定叛乱、恢复国力,史称“宣王中兴”,杜甫借指“希望唐肃宗(或唐代宗)能像周宣王一样,平定战乱,恢复开元盛世”,是诗人的政治期盼。
洒泪江汉身衰疾:“江汉”指杜甫当时流落的长江、汉水流域(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西南),“身衰疾”指自己年老多病(写此诗时杜甫约50岁,已患肺病、风痹),“洒泪”是因“盼中兴而不得”的悲戚,既忧国,又悲己。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人物,被尊为“诗圣”,其诗因“以诗记史、反映现实”被称为“诗史”。他的一生贯穿盛唐与中唐,亲身经历开元盛世的繁华与安史之乱的浩劫——早年漫游时曾亲历“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富足,晚年漂泊时却目睹“洛阳宫殿烧焚尽”的惨状。这种“从盛到衰”的人生体验,让他的诗作兼具“对盛世的怀念”与“对乱世的批判”,《忆昔》(其二)便是“诗史”特质的典型代表,既为后世留下开元盛世的鲜活记录,也藏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
(二)写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杜甫流落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763年叛军最后一支力量被消灭),但唐朝国力已元气大伤:洛阳、长安等名城遭战火焚毁,人口锐减(开元时全国约900万户,乱后仅剩290万户),物价飞涨,百姓流离失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