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疾控中心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工作总结
作为疾控中心的一名危废管理专职人员,参与这项工作的这几年,我愈发深刻地体会到:危险废物的规范处置,不仅是实验室运转的“最后一道安全闸”,更是守护公共卫生防线的重要一环。从当初面对台账手忙脚乱,到如今能从容应对各类突发情况;从最初仅关注“如何处理”,到现在更注重“源头减量、安全利用”,这段历程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了全新的认知。现将近年来中心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工作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背景与目标定位
疾控中心承担着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测、实验室检测等核心职能,日常工作中会产生大量具有感染性、毒性或腐蚀性的危险废物。这些废物若处置不当,可能引发病原微生物扩散、化学污染等风险,直接威胁环境安全和工作人员健康。因此,中心始终将危废管理纳入“大安全”体系,明确提出“全流程闭环管理、资源化安全利用、零事故环境风险”三大目标——既要确保每一份危废从产生到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又要探索符合疾控特点的资源化利用路径,更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杜绝环境安全事故。
二、具体实施与关键举措
(一)分类管理:从源头筑牢“第一道防线”
危险废物的科学分类是后续处置的基础。我们结合《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危险废物名录》及中心实际业务,将危废细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感染性废物,占比约65%,主要包括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实验耗材(如棉签、吸管)、培养阳性的菌(毒)种管、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等;第二类是化学性废物,占比约25%,涵盖过期或废弃的化学试剂(如甲醛、乙醚)、实验室反应残渣、含重金属的废液(如含汞温度计破碎后的残留);第三类是病理性与药物性废物,占比约10%,包括实验动物尸体、病理切片废弃组织,以及过期的疫苗、诊断试剂等。
为确保分类准确,我们采取了“双确认”制度:产生科室在收集时需填写《危废分类自查表》,标注废物类别、数量、特性;危废管理组每日巡查时,对照清单二次核验,发现分类错误当场纠正。记得去年有次巡查,某检测室误将含戊二醛的消毒废液混入感染性废物袋,若未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后续焚烧处置时产生有毒气体。这次事件后,我们专门制作了《常见危废分类图册》,用实物照片和通俗说明贴在每个实验室门口,分类准确率从92%提升至98%以上。
(二)流程管控:全链条闭环管理无死角
从产生到终处置,我们设置了“收集-暂存-转运-处理”四个关键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
收集环节:要求各科室使用专用容器(如黄色医疗废物袋、防刺破的锐器盒),锐器盒满3/4即封口,感染性废物袋采用“鹅颈结”封装,化学废液需标注成分和pH值。曾有新入职的检验员为图方便,将未灭活的阳性样本管直接丢入普通垃圾袋,被我们发现后立即暂停其实验操作,组织重新学习《生物安全手册》——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用最严格的要求守住安全底线。
暂存环节:中心设置了独立的危废暂存间,面积20㎡,安装有防爆灯、通风装置和监控摄像头,地面做了防渗处理(环氧树脂+2mm高密度聚乙烯膜)。暂存间实行“双人双锁”管理,每天上下午各记录一次温湿度(控制在25℃以下、湿度60%以内),感染性废物暂存时间不超过48小时,化学废物不超过7天。去年梅雨季,暂存间湿度一度超标,我们紧急加装了除湿机,并在地面铺设吸潮垫,确保了环境安全。
转运环节:与具备危废经营许可证的专业处置单位签订协议,转运前由双方共同核对《危废转移联单》(电子联单同步上传至省级平台),内容包括废物类别、重量、特征、转移时间等。运输车辆必须符合《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加装GPS定位,我们曾通过监控发现某批次转运车路线偏离,立即联系司机确认,避免了因绕道导致的运输延迟风险。
终处置环节:根据废物类型选择不同工艺——感染性废物采用高温蒸汽灭菌+破碎(部分由处置单位焚烧);化学废物中可回收的溶剂(如未被污染的乙醇)由专业公司提纯再利用,不可回收的通过化学中和、焚烧等方式处理;实验动物尸体先经高压蒸汽灭菌,再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去年我们尝试将部分清洗玻璃器皿的废水(无生物污染)经中和沉淀后回用于实验室地面清洁,年节约用水量约12吨,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三)技术支撑:让管理更“智慧”更“专业”
为提升管理效能,我们构建了“技术培训+应急演练+信息化系统”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
培训方面:每年组织2次全员培训(新员工入职必训),内容包括《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南》《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以及锐器盒使用、化学废液中和等实操技能。培训形式除了专家授课,还设置“情景模拟”环节——比如模拟实验台面被污染,要求学员现场演示消毒、收集、记录的全流程,通过“以练促学”强化记忆。
应急演练方面:每半年开展一次危废泄漏应急演练,覆盖感染性废物泄漏(如运输途中袋子破损)、化学废液泼洒(如浓硫酸泄漏)等场景。记得有次演练中,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