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创新教学设计).docxVIP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创新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梳理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脉络,学习“总分总”结构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2.通过史料分析、情境还原,理解圆明园的文化价值及毁灭的历史教训,激发民族责任感。

3.感悟“铭记历史≠延续仇恨”的辩证思维,树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历史观,增强文化自信与强国担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圆明园的辉煌成就与毁灭过程,理解其作为“万园之园”的文化意义及历史悲剧的必然性。

难点:结合历史与现实,探讨“铭记历史”与“面向未来”的关系,理解新时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

教学过程

一、影像导入:一场文明的劫难

(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纪录片片段:大水法残垣断壁与数字复原的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对比画面)

师:同学们,这座被法国作家雨果称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的园林,为何会从“人间仙境”沦为“断壁残垣”?今天,我们将走进《圆明园的毁灭》,透过历史的尘埃,触摸文明的温度,思考民族的未来。

二、初读感知:梳理历史的脉络

1.生字词突破

重点词:“瑰宝、玲珑剔透、蓬莱瑶台、不可估量、灰烬、罪证”

方法:结合图片理解“玲珑剔透”(展示圆明园文物图片),通过“不可估量”造句(如“圆明园的文化损失不可估量”)。

2.脉络梳理

任务:用时间轴梳理课文核心事件(辉煌→毁灭→铭记),标注关键信息(如“1860年”“英法联军”“化为灰烬”)。

三、析读探究:辉煌与毁灭的碰撞

(一)万园之园——文明的结晶

1.资料补充:

建筑之美:引用雨果评价“请想象一下,用大理石、玉石、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

文化之博:展示圆明园收藏的商周青铜器、唐宋书画(如《千里江山图》摹本);

科技之光:介绍“大水法”喷泉的机械原理(欧洲传教士设计,融合中西科技)。

2.语言品析:

分析“有……也有……”“不仅……还……”排比句式,体会圆明园的“多”与“精”;

对比手法:“金碧辉煌的殿堂”与“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感受皇家园林的多元风格。

(二)烈火焚园——文明的浩劫

1.史料实证:

小组合作:分发四则史料(英法联军士兵日记、《泰晤士报》随军记者报道、圆明园管理员回忆录、清代档案记载),归纳毁灭的三个阶段(掠夺→焚烧→劫掠)。

细节聚焦:“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提问:“凡是”“统统”“任意”等词体现了侵略者怎样的本质?(贪婪、野蛮、无视文明)

2.数据震撼:

展示数据对比:

类别

损失详情

文物数量

超150万件(现存海外博物馆约16万件)

建筑损毁

300余座宫殿、园林化为灰烬

文化价值

凝聚中国5000年园林艺术精髓

四、品读升华: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1.铭记历史:从“伤痛”到“警醒”

小组讨论:

圆明园的毁灭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铁证,结合中国近代史(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思考:

(1)当时的中国为何会遭受列强侵略?(闭关锁国、科技落后、制度腐朽)

(2)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为何被称为“凝固的警钟”?(提醒后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案例链接:

①敦煌莫高窟文物被盗与“敦煌学在国外”的遗憾;

②当代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行动(如“马首铜像”回归圆明园);

③国家文物局“文物活化”工程(数字技术复原古迹、文创产品传播文化)。

2.面向未来:从“铭记”到“行动”

辩论活动:

辩题:“铭记历史”是否会阻碍中外友好?

正方:铭记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如德国反思二战历史赢得国际尊重);

反方:过度强调历史伤痛可能引发对立情绪(如某些国家利用历史问题煽动仇恨)。

教师引导:铭记历史≠延续仇恨,而是要将“落后的屈辱”转化为“奋进的动力”,将“文明的骄傲”转化为“复兴的担当”。

实践思考:

新时代青少年如何践行“以史为鉴”?(提示:科技强国、文化传承、理性爱国)

?案例拓展:

①“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用科技打破国外垄断;

②“故宫文创”团队让文物“活起来”,年销售额超15亿元;

③中学生通过“模拟联合国”活动向世界讲述中国历史(如反驳“中国威胁论”)。

五、拓展延伸

1.情境写作:

《假如我是圆明园的一件文物》(任选角度:如青铜鼎见证辉煌、瓷瓶亲历劫掠、石柱凝望复兴),要求体现“历史记忆—现实思考—未来期盼”的逻辑。

2.项目式学习:

任务:分组完成“圆明园文化复兴”方案设计,可选择:

①文物追索倡议书(结合国际法与外交案例);

②数字圆明园VR展览策划(选取3处景点,说明设计理念);

③“少年强国”行动清单(如“每天了解1个历史知识点”“学习1项传统技艺”)。

六、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圆明园的毁灭是民族的伤痛,更是复兴的起点。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咀嚼苦难,而是为了让“万园之园”的辉煌在我们手中以新的形式重现—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高级教师持证人

专注于文案的个性定制、修改和润色等,己有近十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方案功底,可承接演讲稿、读后感、任务计划书、营销策划书等多方面的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高级教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