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九一八”勿忘国耻主题班会教学设计(1).docxVIP

高二上学期“九一八”勿忘国耻主题班会教学设计(1).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九一八”勿忘国耻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一、主题定位

“九一八”勿忘国耻——从柳条湖爆炸到《松花江上》的呐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青年担当

二、课时与课型

40分钟主题班会(历史学科渗透+德育融合)

三、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梳理1931年9月18日至1932年1月3日锦州失陷的时间轴,理解日本侵华蓄谋性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多因后果。

2.史料实证:运用《日本关东军作战日志》节选、张学良致蒋介石密电、《大阪朝日新闻》号外三组互证,判断“柳条湖事件”自导自演性质。

3.家国情怀:在齐唱《松花江上》并比对歌词与《东北流亡学生日记》原文片段时,体验“故乡沦丧—流亡—抗争”情感递进,生成“吾辈当自强”的价值认同。

4.青年担当:以“如果我是1931年10月沈阳高二学生”为角色,撰写200字《告全国同学书》,实现历史体验与当下责任迁移。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学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具备“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等背景知识;对“九一八”仅停留在“事变—沦陷—抗日”标签层面,缺乏史料细节与情感深层体验;具备阅读近代白话文献的能力,但面对日文翻译史料仍需教师示范“抓关键词—比对—质疑”方法;学生情感共鸣点集中在“同龄人遭遇”,可用东北流亡学生日记激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多元史料互证“九一八”是日本长期侵华战略的关键节点。

难点:把“不抵抗”政策置于当时中日国力、国际联盟反应、东北军内部矛盾三重语境下予以“同情之理解”,避免简单道德评判。

六、教学资源(教师已准备,课堂不出现“课件”“视频”提示)

1.1931年9月19日《日本关东军作战日志》节选(中文译注版,120字)

2.1931年9月20日张学良致蒋介石密电影印件(节选,80字)

3.1931年9月21日《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标题与导语(日文原文、中文译文对照,100字)

4.1936年《东北流亡学生日记》节选(120字)

5.张寒晖《松花江上》歌词(1936年原版,共258字)

6.1932年1月《国联调查团赴华行程记录》节选(70字)

七、教学过程(40分钟,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交织呈现)

【0:00—0:03导入】

教师板书时间轴:1927年“东方会议”→1928年“皇姑屯”→1931年“柳条湖”。

教师朗读1927年田中义一密奏节选:“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学生齐答空缺处年份,唤醒旧知。

教师追问: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沈阳北郊柳条湖,一声爆炸,如何使4个月零15天后的东北百万平方公里全部沦陷?

学生短暂沉默,形成认知冲突,进入探究。

【0:03—0:10史料探究一:爆炸真相】

教师发放材料1日志节选:“铁道爆破点距北大营800米,轨长1.5米被炸弯,我守备队立即攻击。”

学生圈画“800米”“1.5米”两数据,质疑:爆炸规模小,为何日军即刻总攻?

教师示范用“时间—空间—兵力”三维表格在黑板上速记:

爆炸后25分钟,日军独立守备队第2大队已完成对北大营包围,兵力544人;东北军第七旅驻营兵力约8000人。

学生计算兵力比5448000=0.068

教师追问:谁下达“不抵抗”命令?

学生快速翻阅材料2张学良密电:“顷接蒋总司令电令,令避免冲突,一切忍辱。”

教师板书“忍辱”二字,引导学生用红笔在“兵力比”旁标注“政治指令”因素,完成第一次因果链条:日方蓄谋+中方不抵抗→迅速占领。

【0:10—0:18史料探究二:国际舆论】

教师发放材料3《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暴戾华军炸毁满铁,帝国怒膺惩。”

学生两两互译,划出“暴戾”“膺惩”情感词。

教师提供材料6《国联调查团赴华行程记录》:“1932年1月,国联调查团抵沈阳,日方以‘地方事件’相告。”

学生比对日方宣传与国联措辞,发现日方刻意缩小事件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用“证据—结论”句式口头表达:

“由于日方在关东军日志中早已预设攻击方案,又在国际媒体制造‘华军暴戾’话语,因此柳条湖事件具有自导自演并引导国际舆论的双重性质。”

学生齐读该句式,完成第二次因果链条:日方操控舆论→国际调停迟缓→东北加速沦陷。

【0:18—0:25情感体验:流亡学生视角】

教师朗读材料4《东北流亡学生日记》:“昨夜梦见大雪覆沈阳,醒时枕巾已湿,北平客栈墙外正唱《梅花三弄》。”

学生闭眼静听,睁眼后写下“我”在1931年10月最想说的一句话,限20字。

教师选读三句,板书关键词:雪、故乡、泪、回、打。

教师发放材料5《松花江上》歌词,学生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1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