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座谈会发言.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一建军节座谈会发言

各位战友、同志们:

今天坐在这里,看着大家胸前的党徽、军章,还有那熟悉的军容军姿,我的心情格外激动。从1927年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今天,人民军队走过了96年的壮阔征程。这96年里,多少青春热血洒在战位,多少忠诚信念刻进脊梁,多少军民鱼水情温暖人间。作为一名在部队服役18年、如今转业到地方工作的老兵,我想和大家聊聊三个“最”——最难忘的记忆、最滚烫的担当、最温暖的守望。

第一个“最”,是最难忘的记忆:那些刻在岁月里的军人底色。

我永远记得1998年夏天,在长江荆江段参与抗洪的日日夜夜。那时我刚入伍第三年,跟着连队在堤坝上连续守了43天。暴雨倾盆,江水漫过胸线,我们就用身体筑人墙;管涌突发,就跳进水潭用沙袋堵;困得睁不开眼,就抱着铁锹在泥水里打个盹。有位老兵,家里刚收到父亲病危的电报,却始终没下堤坝,直到任务结束才连夜赶回老家——老人已经走了,只留下一封遗书:“别给部队添麻烦,守好江堤比看我重要。”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故事在抗洪一线比比皆是:母亲病逝的战士藏起家书继续扛沙袋,新婚妻子带着熬好的姜汤在堤下等了三天,老百姓把最后一口米熬成粥端给我们……那时候我懂了,什么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什么是“军民团结如一人”。

这样的底色,在不同年代从未褪色。2008年汶川地震,空降兵15勇士从5000米高空“盲跳”灾区;2020年武汉抗疫,军队医疗队员“逆向而行”接管火神山;去年河南特大暴雨,年轻的战士用后背托举落水老人,自己却被急流冲倒……这些年我走访过很多部队,在边防哨卡见过战士们被风雪刻满皱纹的脸,在海岛雷达站听过守岛夫妻“人在岛在”的誓言,在维和营地看过蓝盔勇士为当地儿童建学校的身影。他们或许说不出华丽的话,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信念,早已融入血脉。

第二个“最”,是最滚烫的担当:脱下军装,军魂依旧在“战位”上燃烧。

在座的有不少战友和我一样,已经脱下了军装,但“退役不褪色”绝不是一句口号。就说咱们社区的老张,当年在云南边防当侦察兵,现在是社区网格员。去年台风天,他挨家挨户转移独居老人,自己被倒下的广告牌砸伤了腿,还笑着说“当年排雷都没怕过,这点小伤算啥”;还有在消防队当教官的老李,带的新兵里有个“00后”怕苦怕累,他一句话就镇住了:“我在老山前线猫耳洞蹲了半年,每天啃压缩饼干喝雨水,你现在练这点体能算什么?”结果那小子后来成了训练标兵。

更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创业的战友。咱们区有个“老兵农业合作社”,带头人王班长当年在高原服役,转业后放弃国企铁饭碗,带着20多个退役军人承包荒山种果树。刚开始没人信他们能行,技术不懂就买书啃,销路不畅就自己跑市场,冬天住在临时搭的帐篷里守着果树苗。现在合作社带动了50多户村民增收,还专门留了10个岗位给困难军属。王班长说:“当年我们守阵地,现在守的是老乡的‘钱袋子’,都是打仗!”

这些年我在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接触过太多这样的故事:有当社区调解员的,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兵式调解”里;有当应急救援队员的,哪里有险情就往哪里冲;还有当乡村教师的,把“不服输”的劲头传给山里娃。有人问:“脱下军装,你们图什么?”我们说:“图的是当年入伍时的初心——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永远是战斗员!”

第三个“最”,是最温暖的守望:军民一家亲,是最深厚的底气。

去年春节,我跟着慰问组去某海防团。战士们住在离岛,淡水要靠船运,冬天蔬菜供应紧张。可我们上岛时,食堂里摆着新鲜的萝卜、白菜,甚至还有草莓。一问才知道,是对岸渔村的老乡们自发组织“海上菜篮子”,每周用小渔船送补给,风浪大就裹着塑料布把菜捆在身上。有位老大娘说:“孩子们守着海疆,我们守着他们的胃,应该的!”

这样的温暖,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咱们区的“军娃爱心班”办了8年,300多个教师志愿者利用周末给军人子女补课;“军属医疗绿色通道”覆盖全区12家医院,挂号、检查优先;还有社区的“老兵食堂”,60岁以上退役军人吃饭打七折,80岁以上免费。前几天我去走访军属张阿姨,她拉着我的手掉眼泪:“我儿子在西藏戍边,平时顾不上家,可社区隔三差五来帮我修水管、买米买菜,比亲儿子还贴心。”

反过来,军队也在用行动回馈地方。驻区某部连续10年帮咱们区的贫困村修路、建学校,去年还派了技术骨干指导村民种高山茶,现在村里的茶叶成了“网红产品”;消防救援大队每年组织“安全进万家”活动,培训居民2000多人次;就连部队的军犬训导员,都利用休息时间教社区保安训练巡逻犬。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你守护岁月静好,我守护你的后方;你保卫万家灯火,我温暖你的归程。”

同志们,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是属于所有军人的节日,更是属于所有“军民一家”的节日。96年风雨兼程,变的是时代的考题,不变的是“听党指挥”的忠诚;变的是任务的场景,

文档评论(0)

每一天都很美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加油,继续努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