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

一、黏膜皮肤念珠菌病诊疗规范

(一)常见类型与临床表现

1.口腔念珠菌病

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糖尿病未控制患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婴幼儿及老年人。临床分四型:

-伪膜型(鹅口疮):最常见,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白色凝乳状斑块,可融合成片状,易剥离,基底可见充血或出血性创面;

-红斑型:黏膜弥漫性充血,舌背乳头萎缩,患者常诉口干、灼痛;

-增生型:白色斑块质地较硬,不易剥离,需与白斑鉴别;

-口角炎型:双侧口角皮肤黏膜皲裂、糜烂,伴渗出或结痂,常合并维生素B缺乏。

2.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

好发于育龄期女性,诱因包括妊娠、糖尿病、广谱抗生素使用、穿紧身不透气内裤等。典型症状为外阴剧烈瘙痒、灼痛,阴道分泌物呈白色豆腐渣样或凝乳状,可伴性交痛或排尿痛。妇科检查可见外阴充血水肿,阴道黏膜红斑,表面附着白色膜状物。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定义为1年内发作≥4次,需排除未控制的糖尿病、免疫缺陷或耐药菌株感染。

3.念珠菌性间擦疹

好发于皮肤褶皱部位(如腋窝、腹股沟、乳房下、指/趾间),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表面湿润,可见丘疹、水疱或脓疱,周围散在卫星状小丘疹。常伴局部浸渍、糜烂,患者感瘙痒或疼痛,多见于肥胖者、长期卧床或局部潮湿者。

4.念珠菌性甲真菌病

多继发于甲外伤或甲周皮肤感染,表现为甲板增厚、浑浊、变色(白色或黄色),甲下碎屑堆积,甲游离缘易碎裂。与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相比,念珠菌感染更易累及近端甲皱襞,伴甲周红肿(念珠菌性甲沟炎)。

(二)诊断标准

1.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标本(如口腔伪膜、阴道分泌物、皮肤鳞屑),10%KOH湿片镜检,可见芽生孢子及假菌丝(黏膜皮肤感染确诊需同时见到假菌丝,单纯孢子可能为定植)。

2.真菌培养: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25-30℃培养2-5天,可见奶油色酵母样菌落。进一步通过显色培养基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如ITS测序)鉴定菌种,常见为白念珠菌(占70%-80%),其次为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

3.辅助检查:对反复发作者需检测血糖、HIV抗体、免疫功能(如CD4+T细胞计数),排除基础疾病。

(三)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

-口腔念珠菌病:2%-4%碳酸氢钠溶液含漱(婴幼儿可用棉签蘸取涂抹),制霉菌素甘油(10万U/g)局部涂布,每日3-4次;重症或顽固者用克霉唑口腔含片(10mg/次,每日5次)。

-VVC:克霉唑阴道片(500mg,单次给药)或硝酸咪康唑栓(200mg,每日1次,连用7天);妊娠期首选克霉唑阴道制剂(避免口服)。

-间擦疹:保持局部干燥,外用抗真菌乳膏(如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每日2次,疗程2-4周;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莫匹罗星软膏。

-甲真菌病:先修剪病甲,外用5%阿莫罗芬甲涂剂,每周1-2次,疗程4-6个月;或联合40%尿素软膏封包软化病甲后清除。

2.全身治疗:

-伪膜型或红斑型口腔念珠菌病反复发作、增生型或合并免疫缺陷者:氟康唑100mg/日,口服,疗程7-14天;不能耐受氟康唑者改用伊曲康唑口服液(200mg/日,疗程7天)。

-RVVC:急性发作期口服氟康唑150mg,第1、4、7天各1次;维持治疗每周1次氟康唑150mg,持续6个月(需监测肝功能)。

-严重间擦疹(如合并广泛糜烂):短期口服氟康唑(50mg/日,疗程1-2周)。

二、侵袭性念珠菌病诊疗规范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侵袭性念珠菌病(IC)指念珠菌侵犯深部组织或血液,包括念珠菌血症(CBS)、腹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肺炎、中枢神经系统(CNS)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心内膜炎等。好发于ICU患者、接受胃肠外营养(TPN)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3天)、中心静脉置管(CVC)≥7天、严重烧伤、实体器官/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恶性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5×10?/L)患者。我国ICU念珠菌血症发病率约0.3-2.2/1000住院日,病原菌以白念珠菌(40%-60%)、光滑念珠菌(15%-30%)、近平滑念珠菌(10%-20%)为主,近年克柔念珠菌比例上升(约5%)。

(二)临床表现与分型

1.念珠菌血症:最常见,表现为发热(≥38℃)、寒战,可伴低血压或器官功能障碍(如急性肾损伤、肝功能异常),约1/3患者出现特征性“念珠菌疹”(躯干四肢散在红色丘疹,顶端脓疱)。需与细菌血流感染鉴别,后者降钙素原(PCT)升高更显著。

2.腹腔念珠菌病:常见于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穿孔、胰腺手术)、腹腔脓肿或腹膜炎患者。表现为持续发热、腹痛、腹胀,腹腔

文档评论(0)

欣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