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VIP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渊明(其五)饮酒

作者简介他名潜,字元亮。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茫茫仕途,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险恶;广阔天地,他尝遍了人间的喜怒哀乐;风雨过后,他选择了纯粹的田园生活。陶渊明

陶渊明生平28岁前,年少居家,饱读诗书,有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29岁入仕,痛感世道的险恶,人生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出仕”“入仕”间徘徊。41岁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早年生活仕宦生涯隐居生活作者简介

一起一落二起二落三落三起四落四起28岁任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主簿,不就。33岁任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因桓玄阴谋篡权,陶再度失望。401年,借母亲去世,丁忧归家,闲居三年,田园避世。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40岁为彭泽县令。未满三个月即弃职归隐。仕隐经历

饮酒(其五)陶渊明语气舒缓从容,声音悠长绵远初步感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读懂诗意诗意:我在喧嚣扰攘的尘世中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往来的喧闹。要问我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只要内心远离尘俗,自然就觉得所住的地方偏远僻静了。诗意: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中,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好,飞鸟成群结队相伴归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诗歌内容与题目《饮酒》无关,为什么题目叫“饮酒”?《饮酒》序文:余闲居寡欢,兼秋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这组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表达对世事人生的感慨。因这组诗为“既醉之后”所作,故以“饮酒”为题。诗歌鉴赏译文:我闲住时郁郁寡欢,加之秋天来临,长夜漫漫。偶然得到名酒,于是我每一个晚上都饮酒。看着影子独自把酒喝完,不一会就醉了。醉酒之后,就写上几句诗,自娱自乐。于是写好的书稿日益增加。这些文辞语无伦次。姑且让老朋友记下,仅用来欢笑罢了。

1.作者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可以“而无车马喧”?这里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名利的官场同僚,看淡了功名利禄,远离了官场纷争。心远地自偏诗歌鉴赏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2.心远与地偏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有人说可将该句改为“采花东篱下,悠然望南山”,你觉得如何?此句不可更改。“菊”:高洁坚贞的象征。菊花在百花凋零的秋季,傲霜而开,与世无争,遗世独立。“人淡如菊”,菊之淡泊,也与渊明的人生追求一致。“见”:采菊之时,无意抬头,南山映入眼帘,“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悠闲淡然的氛围相吻合;而“望”字更有目的性,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苏轼:“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诗歌鉴赏

4.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诗歌鉴赏①夕阳将要落山,在金黄的余晖下,山间云气升腾,显得非常美丽,忙碌了一天的鸟儿们也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②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③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心境。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陶渊明《乞食》饥寒交迫,贫困潦倒链接材料

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由于不屑于低声下气地逢迎上司,不久就辞去职务,回到他的故里。三十五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h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