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世界粮食日,校长在国旗下讲话:珍惜每一粒粮,传承伟人志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在开启今天的分享前,我想先问大家三个和日常息息相关的问题:
1.当你身体有些不适,却要在学校智慧食堂点餐用餐时,会特意按需选择,还是随手点单后轻易剩下?
2.午餐时遇到不喜欢的菜品,是会尝试少量品尝,还是直接整份倒掉?
3。和家人外出就餐,面对桌上没吃完的食物,你会主动提议打包,还是觉得“麻烦”而放弃?
同学们,这三个看似微小的日常选择,恰恰藏着我们对粮食最真实的态度——是珍惜,还是不经意间的浪费。或许有人觉得“我就剩一口,不算浪费”,或许有人仍觉得“中国地大物博,不缺这点粮食”,但现实却需要我们清醒面对:近五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节约”二字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渐渐被一些人淡忘。我们常说中国是农业大国,粮食产能这些年确实稳步增长,但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处于全球中等水平,守住“粮袋子”、杜绝浪费,对2025年的我们而言,依然是必须坚守的重要课题。
再把目光拉回我们的校园:每天早、中、晚三餐时间,食堂角落的剩菜桶里,总有满满当当的食物被丢弃——没吃完的米饭、咬了几口的馒头、几乎没动的蔬菜……大家可以算一笔账:若我校1000名师生(含教职工)每人每天仅浪费50克主食,一天就会浪费50斤;按一学年200个在校日计算,累计浪费量将超过1万斤。这1万斤粮食,足够一个三口之家吃上10年;要是再算上被浪费的蔬菜、肉类、水果,数字只会更惊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我们从小背到大,但很少有人细想:一粒米从稻田里的种子,到餐桌上的主食,要经过育种、播种、插秧、灌溉、施肥、收割、脱粒、仓储、加工等至少20道工序,每一步都浸透着农民的汗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虽然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减轻了部分劳作负担,但“一粒粮来之不易”的本质,从未改变。
今天是2025年10月16日,也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总会想起那位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得更牢”的老人——袁隆平爷爷。距离他离开我们已有数年,但从“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到“培育更高产的杂交水稻”,他用一生践行的梦想,早已刻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史。纪念袁隆平爷爷,最好的方式从不是空泛的缅怀,而是把“珍惜每一粒粮”放进日常,把他身上的精神装进心里。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袁隆平爷爷的三个珍贵品质:
一是学习他“立大志、为国忧”的理想担当
或许很多同学不知道,袁隆平爷爷并非出身农村——他出生在北平(今北京),是地道的城市少年。但在亲眼看到旧中国农村农业落后、百姓因吃不饱饭受苦的场景后,他毅然立下志愿:“要研究农业,让中国人的粮食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于是,他放弃了更“光鲜”的选择,报考农业大学,毕业后扎根田间地头,一头扎进杂交水稻研究几十年。
对我们来说,“立大志”不是要立刻定下“惊天动地”的目标,而是从小明白:个人的理想,要和国家、人民的需要相连。就像2025年的我们,有人想当科学家,就去探索能服务农业的新技术;有人想当教师,就去传播节约粮食的理念;有人想当农民,就去学习现代化种植知识。“志不强者智不达”,只有把志向锚定在有意义的方向上,我们的努力才会更有力量。
二是学习他“多维度、全发展”的生活态度
袁隆平爷爷不只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生活里还有很多闪光点:年轻时是游泳健将,曾差点入选国家游泳队;闲暇时爱打排球,和同事们在球场上挥洒汗水;晚年还会拉小提琴,用悠扬的旋律舒缓科研的疲惫。他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是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榜样。
在“全面发展”被反复强调的今天,我们更该向他学习:不要只盯着书本成绩,课后去操场跑跑步、学一项喜欢的乐器、帮家人做顿家务、参与一次公益劳动……这些经历看似和“学习”无关,却能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内心更丰盈,长成更立体、更有力量的人。
三是学习他“抗挫折、不放弃”的坚韧意志
“精钢百磨,方成利剑;白玉不毁,孰为圭璋。”科研路上从没有一帆风顺,袁隆平爷爷研究杂交水稻时,曾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培育的稻种因自然灾害被毁、实验数据多次不理想、甚至有人质疑“杂交水稻根本不可能成功”……但他从没有被打垮——白天顶着烈日在田里选种,晚上在油灯下整理数据,走遍全国十几个省份寻找野生稻种,终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总会遇到“拦路虎”:考试失利、学不会的知识点、做不好的手工……这时请记得袁隆平爷爷的坚持:困难不是“放弃的理由”,而是“成长的阶梯”。只要内心坚定,一步一步往前走,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亲爱的同学们,袁隆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