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完美版
2025年完美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郁达夫,品味本文写景的语言。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品味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
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鉴赏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念之情以及自己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措施:小组合作研讨并运用交互技术的荧光笔功能直观勾画圈点文章重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意。借助交互技术的如批注、播放录音等等功能让同学知人论世理解文章主题和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学习者分析
知识结构:《故都的秋》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而在必修模块中,写景状物的现代散文只有这一个单元,高一学生在对写景状物这一类文章以往接触的有限,鉴赏水平也有限,急需提高。
学生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但参与意识课堂讨论意识不够强,教师应积极主动和学生展开合作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培养学生能力。教学语言应简单明白、深入浅出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
一、
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剪切部分(1分钟左右时长),同时多媒体展示老北京相关图片,创设情境导入。
引言:同学们刚才听到这个音乐,看到这些图片,想到了什么地方?——北京。
这首歌里表现的是一个归国华侨对北京深厚的情感。北京,因为他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欣赏郁达夫笔下的北京的秋天。
学生们欣赏音乐与图片。
学生们踊跃发言。
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老北京的氛围。
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前门情思大碗茶》剪切部分的播放。同时老北京相关图片的展示。
二、
1文题赏析
题目《故都的秋》写作于1934年,故都指哪里?——北京,当时称为北平。为什么题目不写“北平的秋”
师生共同探讨。“故”---诗句“落日故园情”“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旧的,老的,以前的。
“故都”——历史悠久,怀旧情绪,同时还有一种繁华褪尽,苍凉落寞之感。
学生思考回答。从文题入手,以便更好的了解作者对故都的情感。
师生交流,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受能力。
批注功能的运用。
三、
合作探究
1、问题:作者为什么再次来到“故都”?
“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在江南,“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
特点:清、静、悲凉
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这些特点的?(录音播放3-11段,学生跟读)
秋景:秋院(牵牛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4、研读讨论
这些景物怎样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学生分为两组,先从客观的秋色和秋声的角度想象景物,欣赏画面。
①秋色---冷色调---牵牛花的颜色(蓝色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灰土、灰沉沉的天、青布单衣、枣子的淡绿微黄等等
②秋声——寂静——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悠闲缓慢的人声(以动衬静)
③秋味——悲凉——作者的主观感受。
细数漏下来的日光,灰土上扫帚的丝纹,清闲而落寞。处在冷清的环境里,寂静的天空下,怎能不油然而生出悲凉之情呢?
明确:
清—冷清——秋色
静—寂静——秋声
悲凉——秋味
5郁达夫心中的故都的秋为何是悲凉的呢?
①特别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气质
②黑暗的社会,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③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第12段“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补充
郁达夫
少年艰辛——个性抑郁善感
漂泊多地——此文写于1934年,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悲凉不仅是对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的感悟。
爱国抗日----看到如今的故都,更加有一种繁华褪去的沧桑感。悲凉之感更深。
6作者心中有如此悲凉的秋天,那么他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的呢?
最后一段。可见对悲凉的故都的秋深深的眷念与喜爱。
一曲悲凉的颂歌。
。
7北平作为曾经的都城,可以写的东西很多,有许多的风景名胜,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些非常平常的景物来写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
帝都胜景游人云集,不够清静悲凉,不如民居家院,街头巷尾的秋味更足,更适合作者心境。
这就是散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
由此可见,散文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而对情感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本人的气质
小结全文
郁文生来抑郁性,乱世流离更苦辛。
清静悲凉在心中,最爱故都秋天景。
秋院秋蝉与秋雨,秋果落蕊遇闲人。
以情驭景恋故都,悲凉颂歌万古新。
8、作业
家乡的秋天
合作学习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8《故都的秋》 郁达夫教案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docx
- 8.推翻帝制民族觉醒达标试题卷(含答案).docx
- 6.5 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案 -中职数学(语 文版2021)基础模块下册(表格式).docx
- 8.5统计图表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教案(2021高教版)(表格式).docx
- 6.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教案 中职数学《语文出版社》拓展模块一(表格式).docx
- 8.5 二项式定理 教案 中职数学《语文出版社》拓展模块一(表格式).docx
- 8.3概率的简单性质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教案(2023高教版)(表格式).docx
- 8.4 排列组合应用 教案 中职数学《语文出版社》拓展模块一(表格式).docx
- 8.3 组合 教案 中职数学《语文出版社》拓展模块一(表格式).docx
- 12.1学生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基础练习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含答案).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