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2006年)
第六章知识点笔记
第六章“战后中国电影的繁荣与分化(1945-1949)”聚焦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
电影发展历程,核心展现这一特殊历史过渡期,国统区电影在艺术上达到巅峰与现实
中陷入困境的双重图景,以及解放区电影开创革命叙事新范式的历史贡献。本章中
《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等巅峰作品、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建立与实践、国统
区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化为高频考点,需重点掌握“战后重建—创作巅峰—格局分化—历
史奠基”的逻辑链条。
一、章节核心总览
时间跨度:1945年抗战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
核心主线:战后电影业短暂重建后快速分化,国统区电影以现实批判为核心实现艺术
巅峰,却因政治动荡与经济崩溃走向衰退;解放区电影以东北为中心完成从纪实到故
事片的突破,奠定人民电影的发展基础
关键特征:创作区域呈现“南北呼应”格局(南方以上海为核心的国统区,北方以东北为
核心的解放区);国统区电影实现“思想深度与艺术成熟”的统一,诞生中国电影史经典
作品;解放区电影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方向,形成纪实与虚构结合的叙事风格;政
治环境对电影创作的影响日益深化,推动电影业向不同方向演进
核心价值:国统区巅峰作品构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高峰;解放区电影开创革命
电影新传统,两大创作实践共同为新中国电影体系的建立提供艺术与思想资源
二、各节核心知识点拆解
第一节概述:战后电影业的重建与格局分化
本节核心阐述战后电影业重建的复杂进程与格局分化的底层逻辑,关键在于理清胜利“
———”
红利重建实践矛盾爆发格局分化的因果链条:
•时代背景:胜利后的希望与潜藏的危机:1945年抗战胜利后,全国上下充满重建
热情,上海、长春等原电影业中心成为恢复重点。但随着内战爆发,政治局势急剧恶
化,国统区陷入通货膨胀、社会动荡的困境,电影业的短暂繁荣迅速被危机取代,形
成先扬后抑的发展轨迹。“”
•行业重建:南北两大创作基地的形成:南方以上海为核心,原明星、联华等公司
的电影人回归,重组或创办昆仑影业公司、文华影业公司等新机构,成为国统区电影
创作的主力;北方以东北为核心,中共中央接收伪满“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的设备与
人员,于1946年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成为解放区电影创作的摇篮。
•创作群体:多元力量的汇聚与分化:战后电影人从各地回归,形成多元创作群
体。国统区聚集了蔡楚生、郑君里、费穆等资深导演,延续现实主义创作传统;解放
区则以延安电影团成员与接收的专业人才为核心,袁牧之、吴印咸等主导创作,确立
革命叙事方向。
•技术与市场:恢复性发展与结构性危机:国统区借助接收的日伪设备与外资支
持,技术条件得到改善,彩色电影实验开始起步;但内战导致市场萎缩,票价暴涨,
普通观众难以承受,加上国民党当局的严格审查,电影业生存空间不断压缩。
第二节国统区电影的巅峰: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成熟(1945-
1949)
本节为全章重点,核心掌握国统区巅峰作品的创作特征、艺术成就及历史地位,理解
“苦难叙事中的人文关怀”创作逻辑:
•创作核心特征:现实批判与人文深度的统一题材聚焦:以“战后社会百态”为核
心,涵盖家庭破碎与团圆(《一江春水向东流》)、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小城之
春》)、底层民众生存苦难(《万家灯火》)、官僚资本压榨(《三毛流浪记》)四
大议题,形成对国统区社会的全景式批判。
•叙事创新:突破“线性叙事”局限,采用多线叙事(《一江春水向东流》)、心理
叙事(《小城之春》)等复杂结构;人物塑造摆脱“脸谱化”,塑造兼具人性弱点与精神
光辉的立体形象,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张忠良,展现从热血青年到堕落分子的
人性异化过程。
•风格多元:在现实主义主潮下,形成“社会批判派”(蔡楚生、郑君里)、“文人抒
情派”(费穆)、“讽刺喜剧派”(赵明、严恭)等多元风格,体现电影艺术的成熟。
巅峰作品与导演解析蔡楚生、郑君里《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中国电影现实主
义的巅峰之作,分为《八年离乱》《天亮前后》上下集,以张忠良与素芬的家庭悲欢
为主线,串联起八年抗战与战后社会的广阔图景。影片融合戏剧化叙事与纪实性镜
头,如战争场面的纪录片剪辑,家庭场景的细腻刻画,创下连映三个多月的票房纪
录。其核心价值在于以家庭命运折射民族命运,实现“通俗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成
为中国电影史的标杆作品。
费穆《小城之春》(1948):中国艺术电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