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大学写作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5年大学写作考试试题
写作材料:
2024年12月,某科技公司推出AI绘画工具“灵韵2.0”,其生成的作品不仅能精准模仿梵高、莫奈等大师的笔触,更能通过分析用户输入的情绪关键词(如“孤独”“希望”“破碎感”),生成带有强烈情感共鸣的画作。该工具上线三个月,用户突破2000万,其中38%的用户为艺术专业学生。
同期,《自然·神经科学》发表研究显示,人类大脑的“共情神经回路”活跃度与深度阅读纸质书的频率呈正相关——每周阅读纸质书超过10小时的群体,在情感识别测试中的得分比依赖电子阅读的群体高27%。
2025年3月,敦煌研究院宣布与AI团队合作,用数字孪生技术1:1复刻莫高窟第259窟,不仅保留了壁画褪色、裂隙等历史痕迹,更通过算法还原了北魏时期画工绘制时的运笔力度与呼吸节奏。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想让观众不仅‘看’到壁画,更‘触摸’到千年前画工的温度。”
写作要求:
以上三则材料共同指向“技术进步与人文温度”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综合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不少于1500字。
2025年大学写作考试参考答案
技术的齿轮从未停止转动,从结绳记事到量子计算,从岩壁涂鸦到数字孪生,人类总在工具革新中寻找与世界对话的新方式。当AI能绘制“有情绪的画”、算法可复刻“画工的呼吸”、电子阅读正重塑大脑共情力时,我们不得不追问:技术的“快”与人文的“慢”,究竟是此消彼长的对手,还是共生共荣的伙伴?
一、技术的“延伸”:让人文体验突破物理边界
技术从诞生起,便是人类感官与能力的延伸。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数字孪生项目,正是这一本质的现代注脚。千年风沙侵蚀下,壁画的矿物颜料逐渐氧化,画工留在泥坯上的指痕被岁月抚平,若仅依赖传统保护手段,后人至多能隔着玻璃“看”到褪色的图案,却永远无法“触摸”画工的温度。而数字孪生技术通过高光谱扫描、力学建模与生物信号还原,将画工绘制时的运笔力度(从起笔的轻触到收笔的重压)、呼吸节奏(紧张时的短促与完成关键线条后的舒缓)转化为可感知的数据。当观众戴上VR设备,指尖“触碰”到壁画表面时,设备会根据算法反馈不同的震动频率——那不是冰冷的电子信号,而是千年前画工手腕肌肉的颤抖、呼吸的起伏,是技术让时间的裂痕里渗出了温度。
这种“延伸”不仅体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AI绘画工具“灵韵2.0”的用户里,38%是艺术专业学生。有人用它模拟梵高在圣雷米精神病院创作《星月夜》时的精神状态——输入“焦虑”“对星空的着迷”“药物导致的视觉重影”,生成的画作中,漩涡状的星云边缘带着模糊的光晕,与梵高书信中“我在幻觉里看见星辰旋转”的描述高度契合。这些学生并非用AI替代创作,而是将其作为“灵感触媒”:通过技术复现大师创作时的情绪场域,再以自己的理解重构画面。技术在这里不是“创作者”,而是“翻译器”,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让跨时空的艺术对话成为可能。
二、技术的“反哺”:倒逼人文内核的深度觉醒
技术的发展从不是单向的馈赠,它往往以“冲击”的方式,让人类更清晰地意识到某些珍贵事物的不可替代性。《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矛盾:当电子阅读以“碎片化”“即时性”满足我们对信息的渴求时,大脑的共情神经回路却在“变弱”。实验中,每周阅读纸质书超10小时的群体,在识别绘画中“隐含情绪”的测试里得分高27%——这并非因为纸质书的纸张更“高级”,而是深度阅读的行为本身,需要读者投入更长时间、更持续的注意力,在文字的留白处构建想象,在段落的停顿间沉淀情感。这种“慢”的阅读方式,恰恰是技术时代最稀缺的能力。
AI绘画的普及同样引发了对“人文原创性”的重新思考。当机器能在0.3秒内生成“带有破碎感的自画像”时,人类画家的价值反而更加凸显。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青年画家李雨桐的个展“手的温度”引发热议:她拒绝使用任何AI辅助,用传统油画技法创作了一组以“数字时代的孤独”为主题的作品。其中一幅《屏幕倒影》中,少女的瞳孔里映着手机屏幕的冷光,但睫毛上凝结的水珠却用27层薄涂技法,让观者能“看见”泪水的重量。策展人评价:“AI可以模仿‘破碎感’的视觉符号,但无法复制手与笔、笔与画布之间的微颤——那是人类独有的、带着体温的不完美。”技术越擅长“精准复制”,人类越需要证明:那些因犹豫、颤抖、失误而产生的“不完美”,恰恰是人文温度最鲜活的注脚。
三、技术的“归位”:在平衡中守护人文的“原力”
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本质上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言:“没有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是脱缰的野马;没有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是空中的楼阁。”敦煌数字孪生项目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