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察举制的运行机制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察举制的运行机制研究

引言

站在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夯土台上,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秦岭,很难不联想到两千多年前这里曾上演的那场影响中国选官制度千年的变革。当刘邦在白登之围中被匈奴围困七日,当文景二帝面对地方豪强与军功集团的掣肘,当汉武帝在未央宫前殿展开《天人三策》的竹简——这些历史的褶皱里,藏着一个制度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察举制,这个被后世称为”汉家得人之盛”的核心选官制度,绝非某个帝王的灵光一闪,而是经过百年磨合的精密机器。它如何从汉初的权宜之计,演变为覆盖全国的选官体系?那些被举为孝廉的年轻人,如何从乡野走到朝堂?举荐者的责任与风险如何平衡?要解开这些疑问,必须深入其运行机制的每一个齿轮。

一、察举制的历史土壤:从世官制到察举制的转型

1.1先秦选官制度的困境

周代的世官制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权力牢牢锁在”世卿世禄”的贵族阶层。《左传》记载的”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道尽了血缘与旧族对仕途的垄断。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虽打破了这张网,却又陷入”重武轻文”的偏颇——秦国能靠二十等爵制强兵,却难以靠它治天下。汉初的选官更显杂乱:既有”吏多军功”的惯性(如周勃以吹鼓手出身为丞相),又有”任子”(二千石以上官员可保任子弟)的回潮,还有”赀选”(纳粟为官)的权宜。这种无序状态在文帝时期已显弊端:颍川太守黄霸曾感慨”吏道杂而多端,民不知所从”,正是当时选官失范的真实写照。

1.2察举制的萌芽与定型

文帝十五年(前165年)的那个春天,或许是察举制的起点。《汉书·文帝纪》载:“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这道诏令首次将”举荐-策问”流程制度化。但真正让察举制走向成熟的,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的关键诏令:“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岁举孝廉”成为常制,与特科举荐形成双轨,标志着察举制作为国家基本选官制度的定型。正如《后汉书·左雄传》所言:“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这种从偶然举荐到定期、定额、定科的转变,恰似给选官制度安装了精准的计时器。

二、察举制的核心架构:科目、主体与流程的协同运作

2.1科目体系:常科与特科的双轮驱动

如果把察举制比作一辆马车,科目体系就是拉车的双马——常科稳定持续,特科灵活应变。

常科以”孝廉”为核心,自元光元年起每年由郡国举荐。《汉书·武帝纪》注引应劭曰:“郡口二十万举一人”,东汉和帝时调整为”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这种按人口比例定额的设计,既保证了覆盖面(西汉末全国约103郡国,每年举孝廉约200人),又避免了过度集中。孝廉的选拔标准紧扣”孝”与”廉”:“孝”要求赡养父母、乡里称誉(如东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奉姑尤谨”被举);“廉”强调廉洁自律、不取非财(如会稽郑弘”为乡啬夫,政有仁惠”被察)。

特科则如应急的备用马,根据现实需求设置。最常见的是”贤良方正”,多在灾异频发时举(《汉书》载文帝、武帝、昭帝均因日食、地震下诏举贤良),要求被举者”指陈时政得失”。著名的董仲舒《天人三策》便源于元光元年的贤良对策。此外还有”茂才异等”(选拔奇才,如主父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明经”(精通儒家经典,如孔光”以明经举为议郎”)、“明法”(熟悉律令,如陈咸”以律令为尚书”)等,形成”因需设科”的灵活机制。

2.2举荐主体:从多元到规范的责任界定

谁有资格举荐?这是察举制的权力枢纽。汉初举荐主体多元:诸侯王、列侯、三公、九卿、郡守均可举士。但随着诸侯势力膨胀,文帝开始限制王国举荐权;武帝行”推恩令”后,王国举荐逐渐式微,郡守成为地方举荐的核心主体。《汉书·食货志》载:“元朔元年,诏曰:‘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道诏令将郡守的举荐责任法制化——不举孝廉者,轻者免官,重者治罪。

中央层面,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九卿(如光禄勋、太常)是重要举荐者。比如太常掌宗庙礼仪,常举”博士弟子”;光禄勋主宫廷宿卫,多举”郎官”后备。值得注意的是,皇帝有时会直接指定举荐者,如”令二千石以上各举一人”,这种”定向举荐”能快速网罗特定人才(如宣帝时举”能治河者”)。举荐主体的规范,本质上是将选官权从贵族手中收归中央,正如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所言:“贡士任官,不可不审。故士不考练,难以成治;官不察廉,难以昭德。”

2.3选拔流程:举荐-考核-任用的闭环管理

被举荐者并非直接为官,而是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打磨-试用”流程。以孝廉为例,流程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乡闾评议”。汉代”以孝治天下”,乡官(三老、啬夫)会组织里中父老评议候选人的孝行与廉德。如《后汉书·许荆传》载,许荆为郡太守时,“每至春秋飨射,辄修升降揖让之仪,以明长幼之序”,通过乡射礼观察士人的德行。评议结果需”书于户籍”,作为举荐

文档评论(0)

134****21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