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上的新疆:一次就地取材的美术教学感悟.docxVIP

石头上的新疆:一次就地取材的美术教学感悟.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石头上的新疆:一次就地取材的美术教学感悟

准备《就地取材的石头画》这节课时,我特意提前让孩子们收集身边的石头。开课那天,讲台前的塑料筐里摆满了形态各异的“宝贝”:有的带着戈壁滩的粗粝纹路,有的被河水磨得圆润如玉,还有块不规则的扁石头,边缘天然带着波浪形的曲线。我刚拿起这块石头,就有孩子小声说:“像大巴扎卖的馕!”这话立刻打开了话匣子,“像葡萄串上的一颗”“像沙漠里的小沙丘”,细碎的议论声里藏着满满的兴致。

我没有急着示范画法,而是先播放了一段本地风光短片:阳光下的葡萄架缀着紫莹莹的果实,草原上的牛羊低头吃草,老爷爷在馕坑边转动面团。镜头最后落在河滩上五颜六色的石头上,我顺势举起筐子:“这些石头就藏在我们常去的河边、路边,今天咱们让它们变成新疆的风景。”这其实是借鉴了生活化情境创设的理念,把美术学习和孩子们熟悉的地域环境联结起来,比单纯讲“构图”“造型”更能打动他们。

示范环节我选了块椭圆石头画葡萄。刚用紫色涂出第一颗,就有孩子举手:“老师,葡萄皮上有白霜!”我笑着点头,故意蘸了点白色颜料轻轻扫过,孩子们立刻发出细碎的惊叹。轮到他们创作时,教室里热闹却不混乱。有个孩子对着一块带浅色纹路的石头发愁,我蹲下来问他:“你看这道纹路像什么?”他盯着看了半天:“像塔里木河!”我赶紧附和:“那河边是不是该有胡杨?”他眼睛一亮,立刻拿起棕色画笔勾勒树干。这种顺着石头原形启发想象的方式,比直接给范例更能保护创造力,就像把石头本身当成创作的“另一半老师”。

中途巡视时,我发现不少孩子遇到了颜料涂不匀的问题,石头的粗糙表面总会吸走颜色。我赶紧召集大家暂停,分享了个小技巧:“先在石头上薄薄涂一层白色打底,等干了再画,颜色就鲜艳啦。”说着当场演示,孩子们立刻效仿,原本灰蒙蒙的作品很快鲜活起来。有个女孩用三块大小不一的石头拼出了“烤包子”,最大的当面团,中等的做馅料,最小的点上芝麻,还特意问我:“老师,能用棕色颜料画焦边吗?”我忍不住夸她观察得仔细,这正是生活化美术教学最想看到的——把生活经验转化为艺术表达。

下课前的展示环节格外动人。黑板上的“石头展”里,有带着光斑的哈密瓜,有顶着犄角的小羊,还有块扁石头被画成了手鼓,边缘用金色颜料画了细密的花纹。有个男孩捧着自己的作品过来,石头上是简化的天山,他不好意思地说:“我加了几朵雪莲花,上次跟爸爸爬山见过。”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就地取材的深意不仅是用身边的材料,更是让艺术扎根在熟悉的生活里。

收拾教具时,我发现筐底留着块没画完的石头,上面用铅笔轻轻勾了个笑脸,旁边写着“石头也喜欢新疆”。这句稚嫩的话戳中了我——美术教育从来不是教会孩子画得“像”,而是让他们学会用眼睛发现日常中的美,用双手表达心里的爱。就像这些来自大地的石头,本无意义,却因为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变成了藏着地域记忆的艺术品,这大概就是生活化美术课堂最珍贵的收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麦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