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初中中国历史唐朝与突厥关系课件.pptxVIP

2025 初中中国历史唐朝与突厥关系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历史底色:突厥的崛起与唐初的战略困境演讲人

历史底色:突厥的崛起与唐初的战略困境01持续博弈:西突厥的兴衰与后突厥的挑战02战略转折:贞观之治下的突厥征服与治理03历史回响:唐朝与突厥关系的多维启示04目录

2025初中中国历史唐朝与突厥关系课件

作为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认为,要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必须读懂它与周边民族的互动史。唐朝与突厥的关系,正是这样一条贯穿初唐至盛唐的重要线索——它既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博弈的典型样本,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篇章。今天,我们将沿着时间脉络,从对抗-征服-融合三个维度,深入解析这段影响唐朝国运的历史。

01历史底色:突厥的崛起与唐初的战略困境

历史底色:突厥的崛起与唐初的战略困境要理解唐朝与突厥的关系,首先需要回溯突厥的起源与发展。突厥本是铁勒诸部之一,6世纪中叶崛起于阿尔泰山南麓,凭借强大的骑兵力量,在552年推翻柔然汗国,建立起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周书突厥传》)的庞大草原帝国。至隋末唐初,突厥已分裂为东、西两部,其中东突厥控弦百万,成为中原政权最直接的威胁。

李渊起兵时的称臣纳贡:不得不为的权宜之计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此时东突厥始毕可汗坐拥雄兵,控制着山西北部至河套的广大区域。为解除后顾之忧,李渊采纳刘文静建议,派使者携厚礼北上,在《与突厥书》中以启代书(臣下对君主的文书格式),明确表示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这种称臣纳贡的姿态,并非李渊甘心臣服,而是权衡利弊后的策略:

军事层面:李渊仅有三万兵力,而突厥骑兵可随时南下切断其后勤;

政治层面:突厥支持的其他反隋势力(如刘武周、梁师都)已对太原形成包围;

资源层面:通过突厥提供的战马(史载始毕可汗一次性赠送千匹),李渊得以组建精锐骑兵。

这段称臣经历,成为李世民后来雪耻的重要动力,也埋下了唐初与突厥关系的矛盾种子。

玄武门之变前后的渭水之盟:最危险的对峙时刻626年李世民刚即位,东突厥颉利可汗亲率十万骑兵南下,直抵长安渭水北岸。此时长安守军不足三万,人心惶惶。史载李世民设疑兵于渭水南,自与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径诣渭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资治通鉴》)。这场被称为渭水之盟的对峙,表面是李世民的空城计,实则是多重博弈的结果:

军事威慑:李世民故意展示军容,让颉利误以为唐军已有准备;

经济赎买:史载唐朝倾府库以赂之,赠送大量金帛;

情报优势:此前李世民已通过与突厥突利小可汗(颉利的侄子)结盟,分化其内部。

渭水之盟虽以唐朝暂时妥协告终,但李世民此耻吾终忘之的誓言(《旧唐书突厥传》),标志着唐与突厥关系即将进入转折期。

02战略转折:贞观之治下的突厥征服与治理

战略转折:贞观之治下的突厥征服与治理如果说唐初对突厥是忍辱负重,那么贞观年间则是主动出击。从629年李靖夜袭阴山到630年颉利可汗被俘,唐朝仅用一年时间便灭东突厥,这一过程既展现了唐朝军事的强盛,更体现了其政治智慧。

军事打击:兵者,诡道也的经典实践629年冬,李世民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李世勣、柴绍等六路大军共十余万兵力北伐。这场战役的关键在于出其不意:

时间选择:冬季突厥水草枯竭,马匹瘦弱,战斗力下降;

战术运用:李靖率三千精骑夜袭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颉利以为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旧唐书李靖传》),仓皇北逃;

穷追不舍:李世勣部切断突厥北逃漠北的通道,李靖又趁大雾突袭阴山,俘获突厥部众十余万,牲畜数十万。

此战后,东突厥汗国灭亡,颉利可汗被押送至长安。李世民在顺天楼受俘时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资治通鉴》)这句话,既是对军事胜利的总结,更是对以夏变夷治理理念的自信。

治理创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羁縻政策如何安置十余万突厥降众?这是比军事征服更棘手的问题。朝堂之上,封德彝等大臣主张分其种落,散居河南,魏徵甚至提出纵之使还故土,但李世民采纳了温彦博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的建议,具体措施包括:

设羁縻都督府:在突厥故地设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如突利为顺州都督,阿史那思摩为北开州都督);

内迁安置:将部分突厥贵族及部众迁入长安附近,史载其酋首至者皆拜为将军、中郎将等官,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贞观政要》);

经济扶持:赐给种子、农具,帮助突厥部众从游牧转向半农半牧。

这种因俗而治的政策,既避免了强行同化引发的反抗,又通过以夷制夷稳定了边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共尊李世民为天可汗,唐朝的国际威望达到顶峰。

03持续博弈:西突厥的兴衰与后突厥的挑战

持续博弈:西突厥的兴衰与后突厥的挑战东突厥问题解决后,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并未终结。西突厥的存在、后突厥

文档评论(0)

zsq1234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