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docxVIP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

(适用地区:江西等省份)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传承的核心是精神基因的延续,而这种延续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文化载体。从殷墟甲骨上的卜辞到战国竹简上的典籍,从敦煌藏经洞的经卷到明清内阁的文书,文字载体的演变始终与文化传承的深度相伴而行。这些载体不仅是文化存在的“容器”,更是精神传播的“桥梁”,它们将前人的智慧、情感与思考注入后世的血脉。

在纸质媒介占据主导的时代,书籍成为文化传承最核心的载体。朱熹在寒泉精舍讲学著述,其《四书章句集注》通过雕版印刷广泛传播,塑造了后世儒学的基本样貌;李时珍踏遍山川编撰《本草纲目》,这部典籍经由刊刻流传,成为传统医学的经典范本。书籍的有形存在,让文化得以跨越时空,形成稳定的传承脉络。读者在翻阅书页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更能通过纸张的质感、墨香的韵味与历史产生直观的精神联结。

进入数字时代,文化载体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电子屏幕取代了纸张,数据流取代了墨痕,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这种变革既带来了机遇,也暗藏挑战。一方面,数字媒介极大地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门槛,古籍数据库的建立让普通读者能便捷获取珍稀文献,在线课程使优质文化资源实现共享;另一方面,碎片化传播容易导致文化精神的消解,当复杂的思想被简化为短视频中的几句口号,当厚重的典籍被拆解为网页上的零散段落,文化传承便可能失去其深度与厚度。

文化传承的本质不是载体的复制,而是精神的传承。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数字媒介,唯有坚守文化内核的完整性,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正如古籍整理既要保护典籍的物质形态,更要阐释其思想内涵;数字文化建设既要追求传播的广度,更要注重内容的深度。只有让文化载体与精神内核形成良性互动,才能让文化传承在时代变迁中生生不息。

材料二:

数字技术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其在实践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技术工具性”与“文化主体性”的关系。技术本质上是服务于文化传承的工具,若过度强调技术的展示功能,忽视文化本身的精神价值,便会陷入“技术异化”的困境。

近年来,各地兴起的“数字文博”项目中,不乏成功案例。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古代宫殿建筑群,观众可在线上“走进”养心殿,观察龙椅上的纹饰细节;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数字敦煌”工程,将壁画、雕塑转化为高清数字影像,使莫高窟的艺术瑰宝突破时空限制。这些项目的成功,在于其始终以文化内容为核心,技术仅作为呈现与传播的手段。观众通过数字技术接触文化遗产时,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温度与艺术的魅力,而非技术的炫技。

但也有部分项目陷入了误区。某博物馆推出的“虚拟文物互动游戏”,将文物简化为游戏道具,玩家的注意力集中在闯关得分上,对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却一无所知;一些非遗数字展示平台,过度追求3D特效与互动体验,导致非遗技艺的核心流程被稀释,观众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匠心与文化内涵。这些案例表明,当技术凌驾于文化之上,文化传承便沦为技术表演,失去了其本真意义。

处理好技术与文化的关系,需要树立“文化本位”的理念。数字技术应成为挖掘文化内涵的“放大镜”,而非掩盖文化本质的“遮羞布”。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不仅要实现文本的电子化,更要通过注释、解读等方式挖掘其思想价值;在非遗传承中,数字技术应聚焦于技艺的关键环节与传承人的匠心表达,让观众真正理解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核。唯有如此,数字技术才能真正赋能文化传承,实现技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

材料三:

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所谓“守正创新”,“守正”是前提,“创新”是路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守正”要求准确把握文化的精神内核。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道家追求的“道法自然”,墨家倡导的“兼爱非攻”,这些思想精华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精神内核始终具有永恒的价值。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继承王羲之书法笔法的基础上形成“颜体”,其书法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蕴含着刚正不阿的人格追求,这正是对书法艺术精神内核的坚守。

“创新”则要求结合时代需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近年来流行的“国潮”文化,便是创新传承的典型。设计师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让汉服成为年轻人的时尚选择;音乐人将传统戏曲元素与流行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94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