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稀里糊涂签了买房合同
林晓雨把额头抵在冰凉的玻璃上,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手里那份皱巴巴的购房合同像块烙铁。三个月前那个飘着细雨的周末,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中介的话术和销售的催促下,在完全没看清条款的情况下签下名字。如今房贷催款短信像雪片般飞来,而那套位于城市边缘的期房,连地基都还没打牢。
一、被“逼单”的周末
那天林晓雨本是陪闺蜜看房的。中介小李是她大学同学的远房亲戚,见面时递来的名片上印着“金牌顾问”四个烫金大字。“晓雨姐,你看这套89平米的三居室,首付只要25万,月供才4000多,比你现在租房还划算!”小李把户型图铺在桌上,手指在图纸上划出一道弧线,“你看这飘窗,这开放式厨房,以后结婚生娃都够用。”
林晓雨心里咯噔一下。她在广告公司做策划,月薪8000,除去房租和日常开销,每月能攒下的钱寥寥无几。但“买房”两个字像颗种子,早就埋在她心里——父母总说“女孩子要有自己的房子才踏实”,同事们聊天时也总把“学区房”“增值空间”挂在嘴边。小李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突然压低声音:“姐,不瞒你说,这套房昨天有三个人抢,现在就剩最后一套了。今天定下来,还能享受经理特批的98折。”
销售经理这时恰好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沓文件:“这位小姐眼光真好,我们这个楼盘是政府重点规划的新区核心,地铁三号线明年就通车,现在不买,明年至少涨20万。”他把一份《认购意向书》推到林晓雨面前,“你先交5万定金,我们帮你锁房,后面不满意还能退。”
林晓雨的脑子嗡嗡作响。她看到闺蜜在旁边点头:“确实挺划算的,我要是有钱也买了。”窗外的雨越下越大,中介和销售一唱一和,定金从5万降到2万,又说可以帮她申请“首付分期”。她稀里糊涂地掏出手机,扫了二维码付了定金,甚至没看清《认购意向书》上“定金概不退还”的小字。
二、被忽略的“陷阱条款”
三天后,林晓雨被通知去签正式合同。她本想带律师朋友一起去,却被中介以“流程简单,律师来了反而麻烦”为由劝住。合同足有二十多页,密密麻麻的条款让她头晕眼花。销售指着需要签字的地方催促:“姐,都是制式合同,大家都这么签的,你放心吧。”
她匆匆翻过几页,注意到“交房日期”写的是“2025年12月31日前”,而当时已经是2024年10月,她觉得一年多的时间足够了。却没看到后面括号里的补充:“具体时间以开发商书面通知为准,不可抗力因素除外”。更没注意到“面积差异处理”条款里写着“最终面积以产权登记为准,误差在3%以内的,多退少补;超出3%的,买方需按市场价补足差额”——这意味着如果实际面积比合同大5平米,她可能要多掏20多万。
最致命的是“贷款条款”。林晓雨原本以为自己的征信没问题,却在签合同后才发现,大学时办的信用卡有过几次逾期记录。银行拒绝放贷,开发商却拿出合同说:“你看这里写的,因买方个人原因导致贷款无法获批,需在30日内一次性付清全款,否则视为违约,定金不退,还要赔偿总房款20%的违约金。”
林晓雨这才慌了神。她想找中介理论,却发现对方早已把她拉黑;去售楼处维权,销售经理两手一摊:“合同是你自己签的字,我们按合同办事。”她这才明白,那些被她忽略的条款,全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
三、维权路上的“踢皮球”
为了凑钱,林晓雨开始四处借钱。父母拿出了养老钱,亲戚朋友也能帮的帮了些,但距离全款还差80万。她每天失眠,头发一把把地掉,甚至想过“干脆违约算了”,但一想到2万定金和20%的违约金,又只能咬牙坚持。
她尝试联系开发商协商,对方给出两个方案:要么换一套更小的户型,要么接受“开发商指定贷款公司”——后者的利息比银行高3个点,而且要收5%的手续费。林晓雨算了笔账,如果选后者,30年房贷下来,利息要多还60多万。
无奈之下,她求助于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听完她的遭遇,叹了口气:“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开发商利用购房者的信息不对称,在合同里设置不公平条款。但你已经签了字,维权难度很大。”他们帮忙联系了开发商,但对方态度强硬,拒绝调解。
林晓雨又去住建局投诉,得到的回复是“合同纠纷属于民事行为,建议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她咨询律师,律师说:“可以起诉开发商,但需要举证对方存在欺诈行为,比如销售的口头承诺和合同条款不符。你有录音或聊天记录吗?”
她翻遍了手机,只找到和中介的几句微信聊天记录,里面全是“放心”“没问题”之类的模糊表述,根本不能作为证据。律师摇摇头:“没有实证,官司很难赢。”那一刻,林晓雨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四、用“教训”换成长
最终,林晓雨通过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凑齐了剩下的钱,背上了更高的利息。拿到钥匙的那天,她站在空荡荡的毛坯房里,没有丝毫喜悦,只有满心的疲惫。这场“稀里糊涂”的买房经历,让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花光了积蓄,欠了一屁股债,还差点丢了工作——因为频繁请假维权,公司对她进行了降职处理。
她开始反思自己的问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