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课程导入:耳朵——我们的“声音小卫士”演讲人
课程导入:耳朵——我们的“声音小卫士”课程总结:小耳朵,大幸福实践延伸:家园共育,守护“听力小城堡”防护指南:小耳朵的“保护秘籍”认知误区:哪些行为会“伤害”小耳朵?目录
2025幼儿园健康课保护耳朵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学前教育十年的幼儿园健康教师,我始终坚信:健康习惯的养成要从“认识身体”开始。耳朵作为幼儿接收外界信息的重要感官,其保护教育却常被忽视——我曾目睹过因幼儿用棉签掏耳导致鼓膜损伤的紧急送医事件,也遇到过因长期处于噪音环境而出现听力减退的孩子。这些真实案例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为幼儿设计一节科学、生动的“保护耳朵”健康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生命健康的守护。今天,我将以“保护耳朵”为主题,从认知、防护到实践,为孩子们搭建一座守护听觉的“小城堡”。
01课程导入:耳朵——我们的“声音小卫士”
1从生活场景引发兴趣:声音里的“小惊喜”上课伊始,我会播放一段精心录制的“声音盲盒”:幼儿园晨间的鸟叫声、同伴的笑声、老师弹奏的钢琴声、厨房的切菜声……当孩子们闭着眼睛努力分辨这些声音时,我会适时提问:“小朋友们,是谁帮我们‘抓住’了这些好听的声音呀?”孩子们会兴奋地指向耳朵,此时我会蹲下来,轻轻摸摸他们的耳朵说:“对啦!我们的小耳朵就像24小时不打烊的‘声音小卫士’,每天都在辛苦工作呢!”
2用童趣语言解读耳朵功能:一场“声音旅行”0504020301为了让抽象的功能具象化,我会借助3D动画和手偶道具,带孩子们“钻进”耳朵里“旅行”:外耳(小门洞):耳朵最外面的“小卷卷”叫耳廓,像小漏斗一样,能把声音“兜”进耳道里;中耳(小鼓房):耳道尽头有一张薄薄的“小鼓皮”(鼓膜),声音撞上来时,它会像小鼓一样振动,把声音传给里面的“小骨头”(听小骨);内耳(小蜗牛):像小蜗牛壳的耳蜗里装满了“小绒毛”(毛细胞),这些小绒毛会把振动变成“电信号”,顺着“电话线”(听神经)传给大脑,我们就听懂声音啦!通过这样的比喻,孩子们既能记住耳朵的结构名称,又能理解“为什么耳朵能听到声音”。我会特别强调:“小鼓皮特别薄,小绒毛特别脆,我们一定要小心保护它们哦!”
02认知误区:哪些行为会“伤害”小耳朵?
认知误区:哪些行为会“伤害”小耳朵?在多年观察中,我发现幼儿常见的伤耳行为往往源于“不知道危险”或“觉得好玩”。这一环节,我会通过“情景小剧场”“错误行为大侦探”等互动形式,帮助孩子们识别潜在风险。
1危险行为1:“我来帮你掏耳朵”——不当清洁情景剧场:两个小朋友拿着棉签、发卡互相掏耳朵,其中一个突然喊“疼!”。我会暂停播放,问孩子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待孩子们讨论后,我会结合模型演示:
棉签头可能戳破“小鼓皮”,导致耳朵流血、听不清声音;
发卡、火柴棍等尖锐物品更危险,可能直接伤害到“小蜗牛”里的小绒毛;
耳屎(耵聍)其实是耳朵的“保护罩”,能挡住灰尘和小虫子,大部分会自己掉出来,不需要用力掏。
我会分享真实案例:“上个月,中班的朵朵用棉签掏耳朵,结果不小心碰到桌角,棉签戳到了耳朵,疼得直哭,最后去医院才取出来。所以,掏耳朵的事情一定要交给爸爸妈妈或医生,我们自己可不能随便动哦!”
2危险行为2:“大声说话真好玩”——噪音伤害很多孩子觉得“大声喊叫”“放很大声的音乐”是有趣的游戏,但他们不知道:超过85分贝的声音(相当于摩托车发动声)就会伤害耳朵!我会准备分贝计,现场测试:
正常说话:40-50分贝(像小蝴蝶扇翅膀);
大声喊叫:80-90分贝(像小狮子吼);
鞭炮声:120分贝以上(像大卡车鸣笛)。
通过对比,孩子们会直观感受到:“原来我们大声说话时,小耳朵要承受这么大的‘噪音攻击’!”我会进一步引导:“下次玩游戏时,我们可以轻轻说话,就像和小猫咪聊天一样,这样小耳朵会更舒服哦!”
3危险行为3:“我把豆豆塞耳朵”——异物入侵幼儿好奇心强,常把小珠子、豆子、纸片塞进耳朵。我会用放大镜展示“耳朵里的小豆子”图片(模拟真实案例),告诉孩子们:“这些小东西进去后,会堵住耳道,还可能发霉、长虫子,让耳朵又疼又痒。如果不小心塞进去,千万不能自己抠,要马上告诉老师或爸爸妈妈!”
为了加深印象,我会和保健医生合作,现场演示“如何安全取出耳朵异物”(用镊子轻夹),并强调:“自己抠只会让异物越陷越深,就像小朋友卡在滑梯里,越挣扎越危险!”
03防护指南:小耳朵的“保护秘籍”
防护指南:小耳朵的“保护秘籍”在识别危险后,孩子们最想知道的是“怎么做才能保护耳朵”。这一环节,我会通过“儿歌口诀”“情景模拟”“操作练习”等方式,将保护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习惯。
1清洁篇:轻轻擦,不深挖我会边示范边讲解:“每天洗脸时,用软毛巾轻轻擦一擦耳朵外面的小卷卷,耳道里面不用擦哦!如果耳朵痒,轻轻拉一拉耳垂就好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