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文档 (130).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3

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87例分析

王瑛,陆晨,李东冰

关键词便秘;结肠慢传输型;穴位埋线

中图分类号25613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7-9572(2006)01-0057-02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是由于胃肠道传输障碍而致的便秘,其病因尚不明了,症状顽固,难以治疗,外科对本症治疗多采用结肠切除或次全切除,但有严格的适应证且易留有后遗症。口服药物治疗便秘有广泛临床基础,但易出现因滥用泻剂而症状加重,我院中医科于2002~2003年对181例慢传输型便秘(STC)或混合型便秘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8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本组181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87例,男17例,女70例;年龄31~82岁,平均62岁;病程6个月~20年,其中单纯49例,混合型38例(内括

约肌失迟缓31例,直肠前突及黏膜松弛7例)。排便时间间隔4~10d,以5~7d居多。依赖泻药通便65例,依赖灌肠通便12例,泻药与灌肠交替使用的10例。对照组94例,男12例,女82例;年龄37~79岁,平均64岁;病程8个月~18年,其中单纯55例,混合型39例。主要依赖灌肠通便20例。全部患者均行结肠镜或钡剂灌肠等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阻塞病变或导致便秘的其他器质性损害。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有均衡性。

1.2诊断标准与方法按照全国便秘诊断研讨会的标准(“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难。在不使用泻剂的情况下,7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72h标记物排出80%),并采用排粪造影检查方法,诊断结肠慢传输型及混合型便秘,排除单纯出口梗阻型便秘,筛选准入病例。结肠传输试验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受检查前3停用泻药和刺激性食物,检查当日上午9点顿服标记物10个,分别于24、48、72h各拍腹部平片1张,检查期间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不变。

1.2.1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选穴:大肠腧、天枢,配以中极、足三里。操作:(1)埋线方法;常规消毒后,予1%利多卡因局麻,再使用大号皮肤缝合针将2号医用铬制羊肠线双股约4埋入上述穴位(深达肌层),局部敷料包扎。足三里穴使用12号硬膜外穿刺针刺入约5,将羊肠线(型号同上)约4放入针管,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置入穴位。(2)治疗后3之内每日用安尔碘消毒针眼一次。对混合型便秘的出口梗阻问题由肛外科手术解决。治疗后第2开始观察并评定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正常饮食,停用一切与便秘有关的药物及治疗方法。疗效不佳者20后重复埋线治疗一次。

1.2.2对照组采用口服麻仁润肠丸治疗,2次/,连服2周。治疗期间嘱患者正常饮食。

1.3疗效观察

1.3.1观察时间治疗后每天记录排便时间及排便量,随访3个月。

1.3.2疗效标准(1)痊愈:治疗4内可排便并此后排便次数1次/2,症状消失。疗效持续大于3个月;(2)显效:治疗4内可排便并此后排便次数1次/2。疗效持续30d;但不足3个月;(3)有效:治疗4内可排便并此后排便次数1次/3,疗效持续30d;或排便次数1次/2,疗效持续不足30d,大于15d;(4)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变。

1.4统计学处理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近期疗效观察两组近期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12.61,P0.05,见表1)。

2.2远期疗效观察两组远期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12.32,P0.05,见表1)。

2.3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有17例羊肠线埋置处红肿,1例伴渗液,经局部安尔碘消毒处理后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无不良反应。

3讨论

由于便秘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该病往往顽固难治。目前国际上大多根据排便动力学特点将便秘分为3型:慢传输型便秘(STC)系结肠动力障碍;功能性梗阻型便秘(FOOC);混合型便秘(CSOS)即STC+FOOC或二者均不典型。粪便的传输依赖于肠肌的运动,而动力的发生、粪便的推进、直肠的顺应性等任何环节出现动力障碍均可影响肠肌运动导致便秘。结肠动力调控依赖于结直肠壁内神经丛(肠脑)和肽类激素,调控障碍无疑会出现动力紊乱而导致便秘。慢传输便秘传统治疗包括全结肠切除回肠与直肠吻合术远期疗效可靠,但因腹腔创面大,术后水分吸收功能减低易留有术后大便次数增多的后遗症,患者不易接受。药物治疗停药后又复发,刺激性泻药、蒽醌类泻药会损伤肠壁神经导致肠壁营养不良,加重慢传输便秘。穴位埋线疗法是中西医结合产物,它来源于针灸的穴位持续留针法,通过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弱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其机制是通过羊肠线对穴位的物理性和生物性刺激而达到治疗作用。羊肠线对相关穴位的持续刺激可以增强肠道平滑肌的张力及兴奋作用性,促进肠蠕动。

中医强调

文档评论(0)

专业写作罗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二级建造师持证人

专注于教学及企业生产文案的创作,具有多年工作经验,欢迎咨询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9月21日上传了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二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