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docxVIP

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水产养殖的苗种培育阶段,单细胞藻类(简称“单胞藻”)和轮虫作为优质的开口饵料和早期饵料,其培养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育苗的成活率和健壮程度。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阐述单胞藻与轮虫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要点,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单细胞藻培养技术要点

单胞藻的培养是轮虫培养的基础,其本身也常作为多种水生动物幼体的直接饵料。成功培养单胞藻,核心在于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保证藻种纯度并有效控制污染。

(一)藻种选择与保藏

选择合适的藻种是培养的第一步。应根据培养目的(如作为何种动物的饵料、培养季节等)选择生长迅速、营养丰富、环境适应性强的藻种。常见的有小球藻、扁藻、塔胞藻、金藻、硅藻等。藻种的纯度至关重要,初始藻种应来自可靠渠道,并进行严格的无菌或单种保藏。保藏过程中需定期检查、转接,确保藻种活力。

(二)培养方式与设施

单胞藻培养按规模可分为小型培养(实验室阶段)、中继培养(扩大培养)和大面积培养(生产性培养)。

*小型培养:多采用三角烧瓶、细口瓶等玻璃容器,适用于藻种的纯化、保种和少量扩大。

*中继培养与大面积培养:可采用塑料桶、水泥池等。水泥池应建在采光良好、通风的地方,内壁光滑便于清洁,设有进出水口和充气装置。

无论何种方式,培养容器和工具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常用方法有物理消毒(如高温煮沸、高压蒸汽)和化学消毒(如次氯酸钠、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后需彻底冲洗残留药剂。

(三)培养基制备

培养基是藻类生长的营养来源。天然海水需经过沉淀、过滤、消毒(如漂白粉处理后暴晒或活性炭吸附)去除有害物质和杂藻。人工海水则需选用优质海盐按比例配制。

根据所培养藻种的营养需求,选择或配制合适的培养基。常用的有f/2培养基、ES培养基等,可购买商品化的培养基配方,也可自行配制。配制时需注意各种营养盐的添加顺序和浓度,避免产生沉淀。营养盐应按需量加入,过多易导致污染或藻类老化。

(四)接种

接种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或在尽可能洁净的环境中操作,以减少污染机会。接种量是影响藻类生长速度和培养周期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接种藻液与新培养基的比例以1:5至1:10为宜,具体可根据藻种特性和培养条件调整。接种后应充分混匀。

(五)培养管理

培养管理是确保藻类快速、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核心在于对环境因子的调控和日常观察。

*光照:多数藻类喜充足的散射光,避免直射阳光导致温度过高或藻类被灼伤。可根据不同藻种需求,通过遮阳网或人工光源调节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

*温度:不同藻种有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应尽量将培养水温控制在最适范围内,可通过温室、温控设备或自然水温调节。

*通气与搅拌:除小型密闭培养外,一般需要通气或搅拌,以增加水中溶解氧、使藻细胞均匀分布并避免细胞沉降。通气可采用压缩空气,经气石分散后通入,气量大小以水面微有波纹为宜。

*日常观察:每日观察藻液的颜色、透明度、有无沉淀和异味等。颜色鲜艳、均匀,无明显沉淀和异味,表明生长良好。若颜色发黄、发暗或出现异常颜色,可能是生长不良或污染的征兆,应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

*生长监测:可定期取样,通过目测、计数或测定光密度等方法监测藻类生长情况,掌握其生长阶段,以便适时收获或进行下一步转接。

(六)污染防控

污染是单胞藻培养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杂藻污染、原生动物污染和细菌污染。预防是关键:

*严格的容器消毒和藻种纯化。

*操作过程的无菌观念。

*保持培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一旦发生污染,轻微时可尝试通过调整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抑制污染物生长,严重时则需果断舍弃,避免污染扩散。

(七)收获

当藻液达到较高浓度,且处于指数生长期后期时即可收获。收获方法根据培养方式和需求而定,可采用虹吸、过滤或离心等方法。收获后应及时使用或进行下一步处理,同时注意保持藻细胞的活力和营养价值。

二、轮虫培养技术要点

轮虫,尤其是褶皱臂尾轮虫,因其体型小、繁殖快、营养丰富且易于培养,是海水鱼、虾、蟹类幼体的理想开口饵料。轮虫培养通常以单胞藻为饵料,因此其培养成功与否与单胞藻的供应紧密相关。

(一)种源选择与保藏

应选择体型适中、活力强、繁殖力高的轮虫品系。种源可从自然水体中分离纯化,或从专业机构购买。轮虫的保藏相对简单,在低温、低饵、弱光条件下,其代谢率降低,可延长保种时间,需定期投喂少量饵料维持其生存。

(二)培养容器与环境条件

轮虫培养容器种类多样,小型培养可用塑料桶、玻璃缸,大规模生产则多采用水泥池。容器使用前同样需要清洗消毒。

*水温:多数培养种类适宜水温在20-30℃之间,最适温度通常在25-28℃,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繁殖速度越快,但需注意溶氧变化。

*盐度: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适应范围较广,一般在10-35‰均可生长繁殖,具体可

文档评论(0)

结世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