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与大学生内外化问题的关系: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
摘要为探讨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上行社会比较与大学生内外化问题(如焦虑、抑郁和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焦虑-抑郁-压力量表中焦虑抑郁分量表以及攻击量表,对湖北省某大学的47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与上行社会比较、焦虑、抑郁和攻击呈显著正相关;上行社会比较在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与焦虑和抑郁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网络使用视角下大学生内外化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策略指导。
关键词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焦虑;抑郁;社会比较;大学生
分类号B844
DOI:10.16842/ki.issn2095-5588.2025.09.002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全球关注。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10~19岁的青少年大约每7人就有1人存在心理健康困扰(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24)。内外化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困扰的主要表现(陈慧等,2021;杨雪岭等,2023):内化问题以抑郁、焦虑为核心(冯全升等,2023;刘文俐等,2016;Achenbachetal.,1987),外化问题则以攻击行为最为典型(Achenbachetal.,2016)。大学生作为晚期青少年,是内外化问题的高风险群体(Gaoetal.,2020)。尽管已有研究从人格特质、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等角度探讨大学生内外化问题的影响因素(刘海东等,2023;杨惠琴,雷若馨,2024;周明婉,张鸿鹤,2025),但较少研究基于网络使用认知与行为视角分析其作用机制。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普及,网络使用已成为大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曹美等,2025),其认知模式(如非适应性认知)可能通过社会比较等路径加剧内外化问题。因此,本研究拟从网络使用认知与行为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内外化问题的形成机制,以期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实证依据。
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是指个体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持有的非理性信念和认知偏差(Davis,2001)。根据Davis(2001)提出的认知-行为模型(Cognitive-BehavioralModelofPathologicalInternetUse),非适应性认知是导致个体网络适应不良的核心因素,并可能进一步诱发或加剧内外化问题行为。此外,补偿理论(CompensationTheory)指出,当个体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可能通过问题性网络使用来逃避现实中的消极体验(张亚利等,2022)。在此过程中,非适应性认知会促使个体过度沉浸于虚拟世界,从而削弱其现实适应能力,并加剧抑郁、焦虑等内化问题(丘文福,叶一舵,2024)。以往研究发现,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与抑郁、焦虑情绪呈显著正相关(Akdenizamp;Gunduz,2022;Yinetal.,2023)。此外,认知偏差还可能通过情绪调节障碍和社会认知缺陷等机制,增加外化问题(如攻击行为)的风险(Navas-Casadoetal.,2023)。俞国良和李森(2021)发现,非适应性认知在童年期虐待与内外化问题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与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及外化问题(如攻击)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假设1: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对大学生的焦虑、抑郁及攻击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社会比较是个体进行自我评估的重要认知机制(Sulsetal.,2002),指个体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身能力、观点和情感状态的认知过程。根据比较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比较类型:下行社会比较和上行社会比较(聂婷婷,石典文,2020),前者指与处境不如自己的个体比较,后者指与优于自己的个体比较(赵立,白莎,2025)。其中,下行社会比较通常具有自我增强功能,能够提升个体的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Stewartetal.,2013);而上行社会比较则可能威胁自我概念,导致自尊水平下降和消极自我评价(潘超,高冬东,2021;Majoretal.,1991;Vogeletal.,2014)。实证研究表明,上行社会比较与抑郁、焦虑等内化问题显著正相关,同时也可能通过敌意归因偏差增加攻击行为等外化问题的风险(雷泽宇等,2023)。在社交网站使用情境中,上行社会比较的影响尤为突出(王雷萍等,2024)。例如,童媛添等(2017)的纵向研究发现,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会通过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显著预测青少年抑郁情绪。连帅磊等(2017)的追踪研究也证实,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青少年抑郁症状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双重编码线索中字母类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的加工机制.docx
- 秒回还是延迟回复?期望违背视角下不同响应时效的人际印象差异.docx
-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非线性关系及其阈值效应.docx
- 消极情绪与日常创造力的动态关系:自恋特质的影响.docx
- 非社会性模式偏差厌恶对同性恋偏见的影响.docx
- 中国文化背景下接纳和抑制情绪调节策略的心理生理影响.docx
- 金钱还是时间?不同类型捐赠行为的阶层差异.docx
- 弹幕与学习动机对大学生教学视频学习的影响_ 来自眼动的证据.docx
- 母亲性别元刻板印象与幼儿冷漠无情特质的关系:养育倦怠和家庭功.docx
- 教师惩戒强度与家长信任:可信度的中介作用和学生违规次数的调节.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