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民需要写进科研初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把农民需要写进科研初心

身穿迷彩服、头戴草帽、脚踩胶鞋……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专家朱有勇的这身行头,常常让初次见到他的人误以为他是下地干活的农民。

朱有勇对此不以为意:“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的院士专家,用我们的科研成果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让农民兄弟富裕起来,是应尽的本分。”

1955年11月,朱有勇出生于云南个旧。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的他,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领域科研成果丰硕,于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这位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在花甲之年离开熟悉的实验室,扎根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书写了一段段“院士扶贫”“科技扶贫”的动人故事。

这份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让朱有勇成为农民口中亲切的“农民院士”,并在2019年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科技成果“遍野飘香”

问您目前的研究方向和进展是什么?当初如何产生“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的理念?

朱有勇我的专业是植物保护,研究方向是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我出生在一个小乡村,当时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生活很苦,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劳作,还是不够吃、不够穿。我经常想,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庄稼长得更好一些、产量更高一些、收成更多一些,农民的日子就会更好一些。

这是我最初的理想,也是我坚持“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初心,是我几十年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

2015年,我作为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的驻村工作队员,在澜沧竹塘乡蒿枝坝村扶贫。驻村扶贫这些年来,我深切体会到,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要比写在纸上艰难得多;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飘香的分量,比一纸论文要重得多。

问在田间地头进行科研实践,与在实验室做研究相比,有哪些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朱有勇田间科研实践与实验室研究同等重要。我们通常将在田间地头观察和试验到的现象、遇到的问题带回条件可控的实验室环境,借助精密仪器和深入分析揭示其内在机理、挖掘科学本质。基于实验室获得的深刻认知,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研发创新的技术、方法和产品,这些创新成果最终必须回归到田间地头,在实际生产环境中进行检验、优化和大规模推广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真正价值。二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当然,相比实验室环境,田间科研实践往往意味着更长的周期、更艰苦的条件和更大的挑战。科研人员需要顶烈日、冒风雨,经受自然环境考验;需要长期坚守,追踪作物生长的完整周期或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更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田间环境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如不可预测的天气、难以控制的病虫害、土壤异质性等。

这些因素使田间工作不仅是对科研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和奉献精神的磨砺。然而,正是这种直面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所获得的一手数据和实践经验,为后续实验室深入研究和最终技术落地奠定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问将“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接地气的实用技术,最重要的是什么?

朱有勇最重要的就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研发出符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的成果、技术,同时也须与市场和农民需求相结合。

例如我们推广的冬季马铃薯科研成果,就是把热区冬天旱季的生态环境与马铃薯生物学特点相耦合,形成冬季马铃薯实用技术。

澜沧一部分地区是低海拔热带河谷区(热区),群众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生,一年种一季水稻或玉米,水稻或玉米收获后就成了冬闲田(地)。我们把研究了十多年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到那里,利用当地热区冬天降雨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生态条件,有效抑制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减少农药用量,大幅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该技术的优势是错季种植,突出时间差,马铃薯冬季种植春天收获,在每年2月至5月上市,在市场上打了时间差,产量高、效益好。农民的一亩冬闲田,劳作100多天能收入几千元,冬闲田变成了效益田、脱贫田。

产业化利用是解决秸秆问题的长久之计

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科技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更好利用农业科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朱有勇这些年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工作,我的体会是农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而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振兴的关键。

在我看来,农业科技走进乡村大有可为,但必须解决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才能助力产业发展。

例如云南鲜食葡萄产业,云南夏季降雨较多,葡萄落果、烂果等病害发生严重,是鲜食葡萄产业的重大难题。我们探明这种生境条件和葡萄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发明出葡萄避雨避病的创新技术,从而解决了云南鲜食葡萄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目前云南鲜食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几十万亩,果农普遍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促进鲜食葡萄产业发展。

问基于在澜沧驻村帮扶的经验,您认为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是什么?

朱有勇驻村帮扶时我把院士工作站建在蒿枝坝村,开办40多个农民技能培训班,培养了2000多名乡土人才,这些学员已成为推动当地冬早蔬菜、林下中药材、冬季马铃薯及蓝莓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