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2025年镇中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心得体会.docxVIP

参加2025年镇中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心得体会.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参加2025年镇中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心得体会

参加为期15天的镇中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于我而言是一次思想的“再充电”、能力的“再升级”、作风的“再校准”。作为一名在乡镇工作6年的基层干部,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略知门道”,此次培训让我跳出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局限,以更系统的视角审视基层治理的逻辑,以更清醒的认知定位自身角色,也让我在对标先进、反思不足中,明确了未来工作的改进方向。

一、理论淬炼:从“碎片化”到“体系化”的认知跃升

开班第一天,党校教授以“基层干部的角色定位与能力模型”为题开讲,用“穿针引线人”“解题主攻手”“群众贴心人”三个关键词,重新定义了乡镇干部的职能。以往我总认为“干好手头活”就是尽职,却忽略了“为什么干”“怎么干得更好”的深层思考。教授提到:“基层工作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政策落地的‘转化器’,需要将‘上面千条线’织成‘基层一张网’。”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工作本质的新认知。

在“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创新”专题课上,讲师用邻县“积分制+数字化”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环境卫生、孝老爱亲等抽象要求转化为可量化、可激励的具体指标。我所在的乡镇去年也尝试过“最美庭院”评选,但因标准模糊、参与面窄,最终流于形式。对比案例中的“一户一码”积分系统——村民扫码就能查看积分明细,累计到一定分值可兑换农资或服务,这种“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的思路,让我意识到:基层创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用群众能理解、愿参与的方式,将政策目标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最触动我的是“调查研究能力提升”模块。以往写调研报告,我习惯“坐在办公室想问题,对着材料找答案”,导致报告要么“空对空”,要么“问题多、对策少”。培训中,老师带我们实地调研了镇里的草莓种植合作社,从“蹲田埂问收成”到“进大棚看技术”,从“找带头人聊困境”到“和农户算收支账”,全程用“问题清单法”——先列10个预设问题,再根据现场反馈调整追问方向。当听到种植户说“冷链物流成本占了利润的30%”“电商培训内容太理论,学完还是不会操作”时,我突然明白:真正的调研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把准脉搏”;问题的答案不在文件里,而在群众的“急难愁盼”里。这次实践让我整理出3页“问题-需求-对策”清单,其中“搭建镇域冷链共享平台”“联合电商企业开展‘田间实操课’”两条建议,后来被纳入了镇里的年度产业扶持计划。

二、实践打磨:从“经验主义”到“方法导向”的能力迭代

培训安排了3天“一线实战”,我被分到矛盾调解组,参与处理一起因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老支书王伯和承包户李哥因“地力补偿款”争执了半年,双方各执一词,村“两委”调解多次未果。以往遇到这类问题,我可能会“和稀泥”,但这次培训中学到的“共情-澄清-协商”三步法派上了用场:首先,我单独找王伯聊——他拍着大腿说“我种了20年的地,现在地荒了,补偿款还少,这口气咽不下”,我跟着他感叹“确实,土地就像自己的娃,看着荒了谁不心疼”;接着找李哥,他委屈地说“我投了30万建大棚,今年雨水多收成差,实在拿不出更多钱”。当双方情绪缓和后,我把两人叫到一起,用手机打开土地流转合同,逐条核对“地力补偿”的约定条款,又算了笔账:李哥今年实际亏损8万,王伯家每年靠流转费收入1.2万,若僵持下去,双方都没好处。最后提议:李哥今年先付50%补偿款,明年若盈利再补差额,王伯帮忙协调村里给李哥申请5万元产业扶持贷款。原本剑拔弩张的两人,最终握了手。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矛盾调解,“情”是基础,“理”是关键,“法”是底线。过去总觉得“老办法最管用”,现在才明白,方法要跟着时代变——比如用“拉家常”代替“讲大道理”,用“数据支撑”代替“主观判断”,用“利益平衡点”代替“非黑即白”。

在“应急处突模拟演练”中,我们模拟处理一起因暴雨导致的山体滑坡事件。从接报“有村民被困”到启动应急预案,从协调消防、医疗力量到安抚受灾群众,每个环节都卡着时间节点推进。我扮演的“现场指挥”一开始手忙脚乱,忘记第一时间上报关键信息,被评委指出“重处置、轻沟通”的问题。复盘时,老师强调:“应急管理的核心是‘控制事态+稳定人心’,既要快速解决问题,也要及时向群众和上级传递信息,避免谣言滋生。”后来重新演练时,我特意安排专人用大喇叭实时播报救援进展,被困村民的情绪明显平稳了许多。这次演练让我意识到:基层干部的“应急能力”,不仅是“解决问题”的硬功夫,更是“沟通协调”的软技能。

三、思想升华:从“被动执行”到“主动谋划”的格局突破

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省内3个“五星达标村”,其中一个村的变化让我震撼——5年前还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后进村,如今成了“民宿集群+农耕体验”的网红打卡点。村支书分享经验时说:“我们不是等政策,而是主动‘找需求’—

文档评论(0)

小武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