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代表在全县残疾人推进工作会议上的发言.docxVIP

残疾人代表在全县残疾人推进工作会议上的发言.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残疾人代表在全县残疾人推进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仁、朋友们:

今天站在这里,作为一名视力障碍者,也是咱们县残疾人协会的一员,我想用最朴素的语言,和大家聊聊这些年我眼里的“改变”,说说心里的“期盼”,更想讲讲我们这群“折翼天使”藏在皱纹里的笑、握在掌心的光。

先说说我自己吧。我叫李红,48岁,15岁那年一场高烧夺走了我的视力。那时候,我坐在老家土屋的门槛上,听着邻居家的孩子背着书包跑过,听着田埂上拖拉机的轰鸣,心里像压着块磨盘——看不见课本,学不了手艺,连给家里做饭都总碰翻锅碗。2008年,县残联第一次找到我,说要办盲人按摩培训班,我攥着报名表的手直抖:“我这样的,真能学?”培训老师拉着我的手摸人体穴位模型,一遍一遍纠正手法力度;结业考核那天,我给一位腰痛的大叔按了40分钟,他站起来说“腰杆子轻快得能挑半担稻”,我当时就哭了。后来,在县残联的协调下,我在县城开了间按摩店,现在店里有3个盲人师傅,月收入从最初的800块涨到了现在的6000多。去年冬天,我妈摸着我新换的羽绒服说:“闺女,你现在比我这能看见的还活得明白。”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这些年,我亲眼看着咱们县的残疾人工作像春风一样,吹开了一扇扇紧闭的门。记得2018年,县医院刚装了盲道,我第一次自己摸过去做体检,导诊台的姑娘主动扶着我:“李姐,您往左两步是电梯,按钮我给您按好。”2020年,村里修公路,我回老家奔丧,发现村口的台阶居然改成了斜坡,边上还装了扶手——后来才知道,是县残联联合交通局搞了“百村无障碍改造”,专门收集了咱们残疾人的需求清单。还有去年的“阳光家园”计划,我邻居王大哥是重度肢体残疾,以前吃喝拉撒全靠70岁的老母亲,现在每天有护工上门3小时,帮他擦身、做饭、晒被子,老太太逢人就说:“这政策比亲闺女还贴心。”

但说实话,高兴之余,我们也有抹不掉的愁。前几天,我去邻镇看望一位视障老友,他住在村里老房子,门口还是高低不平的石板路,去年冬天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两根。他拉着我的手说:“红姐,城里的盲道修得再漂亮,可我们这些住在村里的,出个门还是得摸黑趟雷。”还有上个月,按摩店招学徒,有个听障小伙子来面试,手艺学得很快,可签合同那天,老板却犹豫了:“不是我不愿意,就怕万一他和客人沟通出问题,投诉了影响生意。”更揪心的是,我认识的一位脊髓损伤病友,常年坐在轮椅上,他说最难受的不是身体的痛,是“心里的荒”——孩子上学不在身边,老伴儿出去打工,他每天从天亮坐到天黑,连个说说话的人都没有。

这些年,我走了全县16个乡镇,和200多位残疾人朋友聊过天,大家的“难”总结起来,大概是四个“盼”:一盼“脚下有路”,别让无障碍设施只停在县城;二盼“手里有活”,别让“能干事”的我们总被“不敢用”卡住;三盼“心里有暖”,别让孤独成为比残疾更重的包袱;四盼“眼里有光”,别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爸妈这样,我也低人一等”。

这些“盼”不是抱怨,是想和大家一起把工作做得更实。比如“脚下有路”——能不能把无障碍改造向农村延伸?我们县60%的残疾人住在农村,村口的坡道、厕所的扶手、公交站的盲文标识,这些花不了大钱,却能让我们真正“走出去”。县残联可以联合住建、交通部门,每年列10个重点村,由村主任牵头收集需求,改造完让我们残疾人自己来“验收”,合格了再拨款。

比如“手里有活”——能不能给企业更多“暖心政策”?现在不少企业愿意招残疾人,但怕麻烦、怕担责。听说有的地方实行“就业补贴与安置比例挂钩”,企业每安置1名残疾人,社保补贴提高15%,还能优先参与政府采购项目。咱们县能不能试点这样的政策?再比如,针对听障、言语障碍群体,能不能联合职校开设“手语+技能”培训班,让他们既能学技术,又能和社会顺畅沟通。

比如“心里有暖”——能不能把“心理服务”落到日常?我知道县医院有心理科,但很多残疾人觉得“看心理医生丢人”。其实,社区网格员、助残志愿者如果能定期上门和我们聊聊家长里短,村文化室开个“残疾人茶话会”,甚至组织个象棋比赛、手工展,孤独感自然就散了。去年咱们县试点的“邻里互助小组”就特别好,10户残疾人结对,谁家缺个药、收个快递,打个电话就有人帮,这样的模式能不能推广?

最关键的是“眼里有光”——要让残疾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相信,“残疾”不是人生的终点。我认识一位肢残妈妈,她女儿上小学时被同学嘲笑“瘸子”,孩子回家哭着说“不想活了”。后来,县残联组织残疾家庭亲子活动,让孩子们参观盲人按摩店、看听障姐姐的舞蹈表演,现在那孩子逢人就说:“我妈妈能开网店,我长大要当老师,教更多小朋友懂礼貌。”所以,能不能多搞这样的“成长课堂”?让残疾孩子看到榜样,让健全孩子学会尊重,让家长们明白:我们的孩子,只是需要多一点时间,多一份支持,就能和别人一样绽放。

朋友们,我们残疾人最懂“被需要”的

文档评论(0)

小武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