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小学校长代表在全县第41个教师节表彰暨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精彩发言
各位领导、同仁,亲爱的教育战线的家人们:
今天站在这里,作为基层小学校长代表发言,我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在第41个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能共同回望教育路上的点滴星光;忐忑的是,相较于许多扎根一线多年的老教师、创造卓越成绩的先进集体,我们的探索或许还不够成熟。但我想,教育本就是一场“慢的艺术”,每一步扎实的脚印都值得被看见。借这个机会,我想从“我们做了什么”“我们遇到了什么”“我们还想做什么”三个维度,和大家分享一所普通乡村小学的教育实践与思考。
一、我们做了什么:在“小而美”里种好每一粒种子
我们学校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服务半径覆盖5个行政村,现有12个教学班,38名教师,412名学生。过去五年,面对“生源外流、师资老化、资源有限”的现实困境,我们没有抱怨“起点低”,而是努力在“小”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试图为乡村孩子铺就一条“有温度、有根脉、有希望”的成长之路。
第一,把“课程”种在土地里,让知识长出乡土的根。
乡村最大的资源是自然与生活。我们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开发了“田野课程”体系:春天带孩子们在校园后坡的“责任田”里种土豆,观察种子发芽、抽茎、开花的全过程,结合科学课记录生长周期,用语文课写观察日记,用美术课画“土豆的一生”;秋天收割时,数学老师带着孩子们用秤称重量、算产量,劳动课教他们做土豆泥、土豆饼,最后把收获的土豆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渗透“分享”的德育。去年,五年级学生根据“土豆课程”写成的观察报告《从一颗种子到一顿饭》,在全县小学生科学实践成果展上拿了一等奖。更让我们惊喜的是,从前总说“读书没用”的家长,看到孩子举着自己种的土豆在课堂上眼睛发亮的样子,开始主动问:“下季种什么?我家地里的菜能不能拿到学校当教材?”
第二,把“成长”刻进细节里,让每个孩子都有“被看见”的幸福。
我们有位叫小宇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刚入学时,他总在课间躲在楼梯拐角,作业本上永远是大片空白。班主任王老师没有急着批评,而是连续三周每天午休陪他读10分钟绘本,发现他对昆虫特别感兴趣——他能说出校园里每一种蝴蝶的名字,甚至画得出蝉蜕的结构。于是,王老师把他选为“自然观察员”,让他负责班级植物角的记录;科学课上,特意留问题让他解答;运动会时,他画的“昆虫加油稿”贴满了班级展示墙。现在的小宇,不仅成绩从及格线跳到了80分,还成了学校“昆虫社团”的小导师。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学校每天都在发生。我们相信,教育不是“雕刻完美的作品”,而是“点亮每个孩子的独特光芒”。所以,我们推行“一人一策”成长档案,记录每个孩子的兴趣、进步、困惑;设立“微进步奖”,奖励主动整理书包的学生、第一次举手发言的学生、帮助同学捡铅笔的学生;每周五的“夸夸会”上,老师和同学轮流说彼此的优点……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却让校园里的笑声越来越多。
第三,把“教师”放在心尖上,让教育的火种越燃越旺。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我们学校38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有12位,30岁以下的新教师有8位。老教师经验丰富但面临信息化教学的挑战,新教师有热情却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为此,我们构建了“青蓝相长”的教师成长机制:每学期初,老教师和新教师双向选择结对,老教师教新教师“如何和家长沟通”“怎样处理课堂突发状况”,新教师教老教师使用希沃白板、剪辑教学短视频;每月举办“教育故事会”,不评优劣,只讲真实——有老师分享“我和学生的一次冲突”,有老师讲述“用三年时间等一个孩子开口说话”,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教育的温度藏在“不放弃”的坚持里;每学期末,我们会给每位教师写一封“专属成长信”,从“你今年最打动我的三个瞬间”“你可能忽略的一个优势”“我们可以一起尝试的新方向”三个角度,把对教师的关注落到实处。去年,教龄32年的张老师在成长信里看到“你蹲下来和留守儿童说话的样子,让我想起自己的奶奶”,当场红了眼眶。她说:“教了一辈子书,第一次觉得自己的‘老方法’也有被珍惜的价值。”
二、我们遇到了什么:在“破与立”中触摸教育的真实模样
这些年的探索,让我们收获了一些掌声,但更让我们清醒的,是那些“卡脖子”的问题。
一是“留”与“流”的矛盾。尽管我们努力提升办学质量,但每年仍有10%左右的学生随父母去县城或外地就读,其中不乏基础好、潜力大的孩子。留下的学生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的比例超过40%。有位家长曾直白地说:“我们也知道家门口的学校老师负责,但县城学校有体育馆、有外教课,我们不想让孩子‘输在硬件上’。”这让我们意识到,乡村教育要“留人”,既要拼“软件”(教师的爱与智慧),更要补“硬件”(功能教室、实践基地、数字化资源)。
二是“老”与“新”的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中国移动5G核心网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doc VIP
- 佳沃焕鲜(海南)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替代蛋白绿色生产项目 环评报告.docx VIP
- 中建总公司《项目管理手册》.pdf VIP
- 彭小凡等人(2020)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docx VIP
- 雨课堂学堂在线《跨文化交际英语(北京理工)》学堂云单元测试考核答案.docx
- Sony索尼Headphones, Audio & Video PCM-D10 使用說明書_繁体中文.pdf
- 产品信息中文操作说明.pdf VIP
- QB∕T 5108-2017 脱毛霜(乳)行业标准.pdf VIP
- 临时用电安全检查表.docx VIP
- JJF 1064-2024 坐标测量机校准规范.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