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中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全县中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坐在这儿,和大家面对面交流,心里特别亲切。咱们都是“70后”“80后”“90后”,有的刚出校门就扎进乡镇,有的从机关科室下沉到项目一线,有的在信访窗口熬过夜,有的在疫情防控卡点值过班。这些年,我常想,什么是中青年干部的“成长密码”?不是学历证书上的几个数字,不是汇报材料里的漂亮数据,而是在田间地头踩过的泥,在群众炕头喝过的茶,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磨出的茧。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掏掏心窝子,说三个“真”。

第一,真扎根,把“群众的事”刻进骨髓里

三年前,我在XX镇担任副书记时,分管脱贫攻坚。有次去走访脱贫户老周,他蹲在院门口抽旱烟,见我来了,把烟蒂一掐:“干部,我就问一句,你们说的‘产业分红’啥时候能到账?去年说年底,今年又说麦收,我这家里等着钱买化肥呢!”我翻出笔记本,上面记着村支书汇报的“已完成审核,待拨付”,可老周的账上确实还没动静。那天我没急着走,蹲在他旁边,跟着他去地里看了玉米苗,又到村部翻了三遍台账,发现是镇农经站和财政所对接时漏了一个环节。当天下午,我带着农经站站长、包村干部,直接跑到县农业农村局,守着他们走完最后一道流程。三天后,老周给我发了条短信:“钱到了,苗浇上了,谢谢。”

这件事让我明白,群众的信任不是靠“我知道了”“马上办”换来的,是靠“我在现场”“我盯着办”攒起来的。这些年,我在乡镇、部门、园区都待过,最深的体会是:中青年干部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浮在面上”。比如,有的同志下村调研,车停在村部,和村支书聊半小时就走,没进过几户农家;有的同志写报告,数据全从报表里扒,没到车间看过机器转,没到大棚摸过蔬菜叶。咱们要记住,群众的事没有“大概齐”,只有“具体到”——具体到哪块地、哪户人、哪笔账。去年,我在XX园区负责企业服务,有个电子厂老板反映“招工难”,我没急着开招聘会,而是带着团队蹲在厂区门口,连续三天观察工人上下班情况,发现很多工人是周边村里的留守妇女,接送孩子和上班时间冲突。后来我们协调学校错峰放学,联合企业设“弹性岗”,一个月就招满了人。老板拍着我肩膀说:“你们干部要是都这么‘接地气’,企业哪会往外跑?”

第二,真扛事,把“破难题”当成必修课

去年7月,我县遭遇特大暴雨,XX河水位超警戒线1.2米,下游3个村、1200多名群众需要转移。当时我在县应急管理局牵头调度,凌晨两点接到预警,第一时间带着工作组赶到现场。村支书急得直搓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全是老人小孩,有的说‘祖祖辈辈没搬过’,有的说‘家里养的猪还没喂’。”我带着党员突击队,一家一家敲门。有位83岁的王奶奶,抱着老照片说啥也不走,我蹲在她床头说:“奶奶,您这照片里是您儿子吧?他在外地打工,要是知道您留在家里冒险,得急成啥样?我们把您接走,等水退了,我背您回来,保证您的老物件一件不少。”老人抹着眼泪跟我们走了。后来,我们在安置点支起了锅灶,给老人煮热粥,给孩子找课本,水退的第二天,又帮着村民清理淤泥、抢修房屋。

这件事让我懂得,中青年干部的“担当”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是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顶得上”的硬功夫。这些年,我参与过环保整改、信访积案化解、重点项目攻坚,发现一个规律: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能练出真本事。比如,前年我县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有个铸造厂老板抵触情绪大,说“我干了20年,说关就关,工人咋办?”我没和他讲政策文件,而是带着他去参观了邻县的环保型铸造园区,又请专家给他算“环保账”——如果改造设备,虽然前期投入大,但能耗降低30%,税收返还能覆盖成本;如果继续违规生产,罚款加关停,损失更大。他当场表态:“我信你们,听安排!”现在,这家企业不仅完成了改造,还成了县里的“绿色示范企业”。

第三,真沉淀,把“稳心态”当成终身课

我刚参加工作时,在县委办当秘书,每天写材料到凌晨,看同期的同学有的进了大公司,有的考上了省直单位,心里也犯过嘀咕:“天天写这些,啥时候是个头?”后来,跟着老主任下乡镇,他指着田埂上的柳树说:“你看这树,根扎得深,风再大也吹不歪;人也一样,本事攒得厚,路才能走得远。”这句话我记了20年。这些年,我见过不少年轻干部,有的刚提拔副科就琢磨“啥时候能当正科”,有的在岗位上干了两年没动静,就觉得“组织没看到我”;还有的觉得“基层没前途”,一门心思考走。其实,咱们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些——在乡镇,能学会和群众打交道;在部门,能熟悉政策流程;在园区,能了解经济运行。这些都是一辈子的财富。

去年,我带的一个95后选调生小吴,刚到乡镇时总觉得“大材小用”,写信息总想着“上大报”,下村总想着“出经验”。有次,他跟着我去调解土地纠纷,两个村民吵得面红耳赤,他在旁边急得直翻《民法典》,结果越说村民越上火。我拉着他蹲在田边,说:“法律是死的

文档评论(0)

小武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