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地理区位自然基底:山水形胜的“风水古城”基因演讲人
地理区位自然基底:山水形胜的“风水古城”基因01旅游资源特色解析:多维体验的“立体旅游画卷”02历史沿革文化脉络:千年沉淀的“活态文化博物馆”03开发保护人地协调:古城旅游的“阆中经验”04目录
2025高中旅游地理之阆中古城旅游课件
各位同学:
今天,我将以一名旅游地理研究者的视角,带大家走进这座被嘉陵江温柔环抱的“中国风水古城活标本”——阆中古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城之一,阆中不仅是地理课本中“河曲地貌与城市选址”的典型案例,更是一部活态的中华文明史书。接下来,我们将从“地理区位自然基底”“历史沿革文化脉络”“旅游资源特色解析”“开发保护人地协调”四个维度展开,逐步揭开这座千年古城的旅游密码。
01地理区位自然基底:山水形胜的“风水古城”基因
地理区位自然基底:山水形胜的“风水古城”基因要理解阆中古城的旅游价值,首先需从它的“地理底色”说起。我曾多次实地考察,站在锦屏山顶远眺,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这座古城的选址,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风水”理念中“藏风聚气”的核心要义。
宏观区位:川北门户的战略地位阆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122′—3151′,东经10541′—10624′,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区南麓。从区域交通看,它东连巴中市,西接剑阁县,南抵南部县,北靠苍溪县,是川东北重要的交通节点;从历史地位看,自秦置阆中县以来,这里长期是川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称。
微观地貌:嘉陵江曲流塑造的天然屏障嘉陵江在此形成一个巨大的“Ω”形河曲,将古城三面环绕,仅北面以玉台山为依托,构成“山围四面、水绕三方”的闭合式地理格局。这种独特的河曲地貌,既是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也是古人“择水而居”智慧的体现——
防洪安全:河曲的天然弯道减缓了水流速度,降低了洪水对古城的直接冲击;
交通便利:嘉陵江作为古代重要的水运通道,为古城带来了商贸繁荣(明清时期,阆中码头曾是川北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
景观价值:曲流环绕的形态与周边锦屏山、玉台山的起伏山势形成“城在江中、江在山中、山在景中”的立体景观,这也是阆中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古城”的重要原因。
气候与生态:适宜人居的“天府小气候”阆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7℃,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四季分明但无极端天气。这种气候条件既利于古建筑的保存(避免了北方的严寒冻融和南方的过度潮湿),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古城周边的锦屏山森林公园有野生植物800余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香樟、楠木;嘉陵江水域则栖息着中华倒刺鲃、岩原鲤等稀有鱼类,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天然基底。
过渡:山水形胜为阆中提供了天然的地理舞台,而真正让这座古城“活”起来的,是2300余年从未中断的历史文脉。接下来,我们将沿着时间轴,梳理阆中如何从“巴国别都”成长为“多元文化交汇地”。
02历史沿革文化脉络:千年沉淀的“活态文化博物馆”
历史沿革文化脉络:千年沉淀的“活态文化博物馆”2018年,我在参与阆中古城申遗资料整理时,曾见过一方汉代“阆中丞印”封泥,斑驳的文字中仍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温度。从先秦到明清,阆中的每一段历史都在城市肌理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先秦至汉唐:从巴国故都到天文圣境巴文化起源(商周时期):阆中是古代巴国的重要都邑,《华阳国志》载“巴子虽都江州(今重庆),其先王陵墓多在阆中”。至今,古城周边仍保留着“巴人穴居”遗址,出土的巴式青铜剑、虎钮錞于等文物,印证了巴人“尚武好战”的文化特征。01秦置县治(公元前314年):秦灭巴蜀后设阆中县,因“阆山四合,阆水纡曲”得名。此时的阆中已成为川北军事要塞,张仪筑城时便遵循“背山面水”的格局,奠定了古城“棋盘式”街巷的雏形。02汉唐兴盛(西汉至唐):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阆中人)在此创制《太初历》,确立春节为岁首,阆中因此被称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唐代,阆中是剑南道重要的商贸中心,杜甫入川时曾写下“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的赞叹,可见其繁华。03
宋元至明清: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升华军事重镇(宋元时期):南宋抗金、蒙元攻宋时,阆中因“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成为川陕防线的核心,古城墙、炮台等军事遗迹至今犹存。A科举文化(明清时期):清代四川贡院(现阆中贡院)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科举考场之一,曾在此举行乡试17次,走出了116名进士。贡院内的“号舍”“至公堂”等建筑,完整呈现了古代科举制度的运作逻辑。B宗教融合:古城内同时存在张飞庙(儒家忠义文化)、巴巴寺(伊斯兰文化)、大佛寺(佛教文化)、云台观(道教文化),这种“四教同辉”的现象,反映了阆中作为“川北文化枢纽”的包容性。C
近现代:从“封闭古城”到“旅游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