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半导体课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机半导体课件演讲人:日期:

目录01基础概念与背景02材料体系组成03性能特性分析04器件应用实例05制备与加工技术06研究前沿与挑战

01基础概念与背景

定义与分类体系有机半导体是一类具有半导体特性的有机材料,其电导率介于导体(如金属)和绝缘体之间,典型范围在10?1?~10?S·cm?1之间。这类材料通常由π共轭分子或聚合物构成,通过分子内或分子间的电荷传输实现导电功能。有机半导体定义可分为小分子有机半导体(如并五苯、酞菁类)和高分子有机半导体(如聚噻吩、聚苯胺)。小分子材料通常通过真空蒸镀成膜,而高分子材料可通过溶液法加工,适用于柔性电子器件。按材料结构分类包括p型(空穴主导传输,如并五苯)、n型(电子主导传输,如富勒烯衍生物)和双极型半导体(如某些共轭聚合物),其性能差异直接影响器件设计。按电荷传输类型分类

首次发现某些有机晶体(如蒽)的半导体特性,但电导率极低;1977年导电聚乙炔的发现标志着有机电子学的开端,研究者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发展历程简述早期探索(20世纪50-70年代)开发出高性能有机发光材料(OLED),推动显示技术革命;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和有机光伏(OPV)材料体系逐步完善,效率突破5%。技术突破期(1980-2000年)柔性显示、电子皮肤等应用落地,全球市场规模超百亿美元;2020年后,有机半导体在可穿戴设备和生物传感器领域崭露头角,年增长率达15%以上。产业化阶段(21世纪至今)

07060504030201加工兼容性:可通过喷墨打印、卷对卷等低温工艺制备,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适用于大面积柔性基底(如塑料、纸张)。核心优势材料可设计性:通过分子工程调控能级、溶解性和结晶性,实现光电性能的“定制化”,例如引入烷基链改善溶液加工性。环境友好性:相比无机半导体,生产过程中重金属使用量少,且部分材料可生物降解,符合绿色制造趋势。载流子迁移率低:典型值在10?3~10cm2/V·s范围内,比硅(>1000cm2/V·s)低多个数量级,限制高频应用。主要局限性环境稳定性差:易受氧气、水分侵蚀导致性能衰减,需封装保护,如钙钛矿半导体在潮湿环境中寿命仅数百小时。核心优势与局限性08重复性挑战:溶液法制备的薄膜均匀性受工艺参数(浓度、退火温度)影响显著,批次间差异可达20%以上。

02材料体系组成

小分子半导体材料以并五苯、红荧烯为代表,具有高迁移率(1cm2/V·s)和结晶性,适用于高性能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但环境稳定性较差,需通过分子修饰改善抗氧化性。并苯类衍生物如铜酞菁(CuPc),在近红外光区有强吸收,广泛应用于有机光伏(OPV)和光电探测器,其平面共轭结构利于载流子传输,但溶解性差需真空蒸镀成膜。酞菁/卟啉类材料如PCBM([6,6]-苯基-C61-丁酸甲酯),作为经典电子受体材料,与给体材料共混形成体异质结,提升OPV器件效率,但存在能级调控有限和合成成本高的问题。富勒烯衍生物

共轭聚合物给体如PTB7-Th(苯并二噻吩-噻吩并噻吩共聚物),通过给体(D)-受体(A)交替结构窄带隙化,拓宽光吸收范围至近红外,OPV效率突破10%,但合成步骤复杂。D-A型共聚物n型聚合物如NDI-T2(萘二酰亚胺-二噻吩共聚物),弥补传统p型聚合物的不足,构建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电子迁移率可达0.1cm2/V·s,但空气稳定性仍需提升。如P3HT(聚3-己基噻吩),具有溶液可加工性和柔性优势,适用于大面积印刷电子器件,但其载流子迁移率较低(~10?3cm2/V·s),需通过侧链工程优化分子堆积。聚合物半导体材料

复合与改性材料如钙钛矿/聚合物复合体系(MAPbI?/P3HT),结合钙钛矿的高吸光系数和聚合物的成膜性,实现柔性光电转换效率15%,但需解决相分离和界面缺陷问题。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作为导电填料分散于绝缘聚合物中,形成渗流网络,可制备高拉伸性导体(电导率100S/cm),应用于可穿戴传感器。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通过引入极性侧链(如乙二醇链)增强材料亲水性,实现水溶液加工(如PEDOT:PSS),降低生产成本,但需平衡电导率(~10?1S/cm)与机械强度。侧链工程改性材料

03性能特性分析

电子传输机制010203跳跃传导模型有机半导体中载流子通过分子间跳跃实现传输,其迁移率受分子排列有序性、π-π堆叠距离及温度影响显著,典型值在10^-5~10^0cm2/V·s范围内。极化子效应载流子在有机材料中会诱导晶格畸变形成极化子,导致电荷局域化,需克服0.1-0.5eV的活化能才能迁移,这是迁移率低于无机半导体的核心原因之一。能带与定域态混合传输在高结晶性材料中呈现类能带传输特征,而无序区域则表现为定域态跳跃,二者竞争决定整体电导率温度

文档评论(0)

小强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