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前言演讲人
目录01.前言07.健康教育03.护理评估05.护理目标与措施02.病例介绍04.护理诊断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08.总结
医学闭环刺激系统环境散热设计案例分析课件
01前言
前言作为一名从事神经调控护理工作十余年的临床护士,我深知医学闭环刺激系统(如脊髓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等)在慢性疼痛、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中的“生命通道”意义。这类设备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和体外控制器形成闭环反馈,根据患者生理信号实时调整刺激参数,精准度和稳定性直接关系治疗效果。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场景:术后第三天,患者指着腰背部植入区域说“这儿火辣辣的”;或者设备运行3小时后,监护仪显示局部皮肤温度从32℃升至38℃。这些现象背后,往往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问题——环境散热设计。
闭环刺激系统由脉冲发生器、电极导线和体外控制器组成,其核心部件(如脉冲发生器)在工作时会因电流传导产生热量。若散热不良,局部温度过高可能导致皮肤灼伤、设备参数漂移,甚至影响神经调控的精准性。
前言尤其在夏季或患者活动量大时,环境温度与设备产热叠加,风险更甚。今天,我想以去年参与护理的一例脊髓电刺激(SCS)治疗顽固性腰背痛患者的案例为切入点,从护理视角剖析闭环刺激系统环境散热设计的关键环节,希望能为临床同仁提供参考。
02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2022年7月,58岁的李阿姨因“腰椎术后顽固性疼痛3年”收入我科。患者3年前因腰椎间盘突出行椎板减压融合术,术后疼痛未缓解,反而出现下肢放射性灼痛,VAS评分长期维持在7-8分,需每日口服30mg羟考酮仍无法完全控制。经多学科评估,团队决定为其植入脊髓电刺激系统(型号:MedtronicEonMini),通过高频电刺激覆盖疼痛传导通路,阻断痛觉信号传递。
手术顺利,电极植入T10-L1硬膜外间隙,脉冲发生器埋置于左侧腰背部皮下。术后第1天开启刺激,参数设置为频率10kHz、脉宽45μs、电压2.5V,患者反馈疼痛缓解至VAS3分,效果显著。但术后第3天晨间查房时,李阿姨皱着眉头说:“护士,我觉得埋设备这儿发烫,比前几天厉害。”我立即触诊脉冲发生器体表投影区,皮肤温度明显高于周围(约37.8℃,正常皮肤温度32-34℃),局部皮肤略发红,无水疱。查看设备日志,发现过去24小时内,脉冲发生器工作温度从35℃升至40℃(设备说明书标注安全工作温度≤38℃)。一场围绕“散热”的护理干预就此展开。
03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面对李阿姨的情况,我们迅速启动多维度评估,目标是明确“热从何来”“风险多大”“如何解决”。
设备因素评估首先查阅设备参数:该型号脉冲发生器额定功率0.5W,理论产热量Q=Pt=0.5W×3600s=1800J/小时;散热方式为被动散热(通过外壳与皮下组织、体表空气交换热量)。术后前2天患者卧床为主,设备工作温度稳定在33-35℃;但术后第3天患者开始在病房内行走,每日活动时间约2小时,同时夏季病房空调设定温度28℃(平日26℃),环境温度升高可能影响散热效率。
患者因素评估李阿姨体型偏胖(BMI28.5),腰背部皮下脂肪厚度约3cm(正常1-2cm)。脂肪组织导热性差(导热系数约0.2W/mK,肌肉为0.5W/mK),可能阻碍设备向深部组织散热;同时,患者术后因疼痛长期活动减少,局部血液循环较弱,皮肤血流速度较常人慢20%(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进一步影响体表散热。
环境因素评估病房为双人间,当日湿度75%(正常40-60%),通风量12次/小时(标准≥15次/小时)。患者床位靠近窗户,上午10点后阳光直射墙面,导致局部环境温度较病房中心高2-3℃。此外,患者家属为“保暖”在其腰背部覆盖了薄毯,虽轻薄但仍阻碍了空气对流散热。
04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基于评估结果,结合NANDA护理诊断标准,我们提出以下3项核心问题:体温调节无效(与脉冲发生器产热增加、皮下脂肪过厚导致散热障碍相关):目标区域皮肤温度持续高于35℃,设备工作温度超安全阈值。皮肤完整性受损的风险(与局部高温及血液循环减弱相关):皮肤发红(改良红斑评分1级),存在进展为水疱或浅层灼伤的可能。知识缺乏(与患者及家属对设备散热注意事项不了解相关):家属自行覆盖薄毯,患者未掌握环境温度与设备散热的关联。
05护理目标与措施
护理目标与措施针对诊断,我们制定了“降低产热-改善散热-监测反馈”的闭环干预策略,目标是24小时内将设备工作温度控制在≤38℃,皮肤温度≤35℃,72小时内皮肤红斑消退,且患者/家属掌握散热相关自我管理方法。
降低设备产热:精准调整刺激参数联系神经调控医生,共同分析设备日志。发现患者活动时因肌肉收缩导致电极与脊髓间隙轻微位移,设备为维持镇痛效果自动增加了电压(最高达3.2V),产热量与电压平方成正比(Q∝V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油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28-2014附表(附录)核心解析.docx VIP
- 七年级上-科学难题解析.pptx VIP
-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如何做新时代的好网民.pptx VIP
- 03【浙江】DB33T1233-2021浙江省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技术规程(2).pdf VIP
- 曹家店雨水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pptx VIP
- 送饭工培训考试题.doc VIP
-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 青少年网络行为法治规范.docx VIP
- 采煤机司机采煤新技术新工艺课件精要.ppt VIP
- 2024年7月1日实施新版医疗器械购货者资格审核制度(二三类零售).pdf
- QFD质量屋全套资料EXCEL档.xls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