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的核型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鲫鱼的核型分析 【作者】甘志勇 【关键词】长江涪陵段;鲫鱼;核型 【指导老师】吴少斌 【专业】生物科学 【正文】 1?引言 鲫鱼[1](Carassius auratus),属鲤形目,鲤科。形似鲤鱼,无口须,咽齿一行;是一种分布极广的杂食性鱼类,适应性强于任何其他鲤科鱼类,它可生活在江河、池塘、温泉以及含盐度高达4.5‰的草原、沙漠内陆湖泊中。早在宋朝就已有饲养鲫鱼的记载,古名鲋鱼,它不但是我国最普通的食用鱼类,而且还由此育成了许多金鱼品种。 鲤科[1](Cypinidae)是比较低等的硬骨鱼,属辐鳍亚纲、鲤形总目、鲤形目,腹鳍腹位;鳔有管与食道相通;具韦伯氏器。其主要特征是上颌口缘由前颌组成,咽齿1-3行。鳔的前部大多没有膜囊或骨囊包围。无脂鳍。本科鱼类是我国淡水天然捕捞及池塘大面积养殖主要对象,有经济价值的不下400余种,产量约占全国渔产量的1/3。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味鲜美、高蛋白、低脂肪、高能量、易消化的优质食品的鱼类人均年消费量也日益增长,生态渔业的发展显得更加重要;鲫鱼作为我国最普通的鱼类,在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是普通鲫鱼最大的缺点是生长速度太慢,目前经人工培育的一些品种,例如银鲫、彭泽鲫等,虽然肉质比较鲜美、个体也比较大,生长速度较快。但是和普通鲫比较起来,在营养价值和口感上还有差距,还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另外,由于鲫鱼的广布性,各水域群体间形态及体色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2],因此开展鲫鱼的核型分析研究,选育更加优良的鲫鱼品种对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鱼类核型分析研究较多,王咏星等[3](1995)采用肾细胞活体注射法研究黑鲫染色体核型,得出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公式,并通过与普通鲫分析比较得出黑鲫属鲤科鱼类较特化的类型。吴端生[4](1993)采用肾细胞染色体直接制片法及Levan提出的标准,研究了红鲫的染色体组型,发现红鲫肾细胞染色体数目2N=100,核型公式为22m+30sm+24st+24t,没有发现雌雄间有异型性染色体及特殊标志染色体。吴端生等[5](1994)采用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得出湘鲫及湘江野鲤的肾细胞染色体数目(2n)均为100,核型公式按Levan提出的标准均为22m+30sm+24st+24t,染色体总臂数(NF)按Matthery氏标准均为152,两种鱼雌雄间尚未发现异型染色体,湘鲫野鲤未见有特殊标志染色体,但湘鲫sm同源染色体近着丝点处似乎有一次缢痕,出现率为5%。湘鲫与其双亲(红鲫、湘江野鲤)的核型基本一致,但更接近其母本(红鲫),仔细比较发现三者的核型有些细微差别。刘良国等[6](2004)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细胞体内注射法直接制作肾细胞染色体标本,对彭泽鲫种群内两个不同雌核发育克隆的亲本进行染色体数目及组型分析。结果表明,彭泽鲫种群内的两个不同克隆存在染色体数目及组型差异,其中克隆H包含6条超数染色体在内的染色体众数是156,150条基本染色体的组型公式为42m+36sm+39st+33t,NF=228,克隆L包含12条超数染色体在内的染色体众数是162,150条基本染色体的组型公为36m+45sm+33st+36t,NF=231。两个不同雌核发育克隆的发现及其染色体的差异说明彭泽鲫种群内同样存在着类似银鲫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张克俭等[7](1995)同样采用肾细胞活体注射PHA法研究滁洲鲫核型,得出其具有2种不同的染色体组型。A型:3n=160=31m+21sm+45st+63t,臂数(NF)=212;B型:3n=158=30m+26sm+42st+60t,总臂数(NF)=214。昝瑞光等[8](1980)为探求鳙×鲢、草×团和鲤×鲫杂种表现全育、不育和半育的原因,分析比较了鲤、鲫、鲢、鳙染色体组型、发现鲤、鲫鱼有一对“推测是性染色体的染色体”,经讨论分析认为,亲本染色体组型的近似、不同和X、Y型性别决定机制的确立,可能分别是鲢×鳙杂种全育、草×团杂种不育和鲤×鲫杂种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应当指出,昝瑞光对鲤、鲫鱼有性染色体的看法只是通过观察和间接地推论出来的,还有待于从取自两性个体的材料上进一步落实。周丽青等[9](2005)采用12-50日龄稚鱼和一龄鱼制作染色体标本,从每尾鱼的染色体装片上选出清晰的中期分裂相进行研究,确定了半滑舌鳎染色体的数目,鉴定了半滑舌鳎的性染色体,并分析了其染色体相对长度;印杰等[10](2005)采用Yamamoto等所建立的肾组织PHA技术进行细胞培养,每一种鱼用显微摄影的方法测量分析10个以上完整的中期分裂相,并按目前常用的Levan等的标准对臂比进行分组,确定每一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特征,进行了四个地理种群的染色体组型比较;覃映雪等[11](2003)也采用类似的方法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