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及其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浅谈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及其价值 【作者】张定曦 【关键词】孟姜女故事??演变??价值 【指导老师】别敏鸽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文化的发展也源远流长,人民勤劳聪慧、善于艺术想象,先民们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时,也创造着丰富的民间文学。在这当中,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无一不孕育着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并在一代代口耳相传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集中,使得故事情节日益曲折,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从而具有令人钦佩的艺术魅力。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属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和梁祝。它们都用曲折离奇的情节讲述着各自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孟姜女故事是流传最广,持续时间最长,也是最凄凉的。该故事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左传》中的“杞梁妻拒郊吊”,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女主人公由齐国无名氏女子杞梁妻,逐渐演变为秦朝女子孟姜女,故事的内容也从“拒郊吊”变为“哭长城”;再经过一千余年民间文学的丰富和发展,终于嬗变为今天各地广为流传的以抨击封建暴政为主题的民间故事。 孟姜女故事在“五四”以后曾被热烈讨论过,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顾颉刚编撰的《孟姜女故事论文集》就是这方面代表性的学术成果,除此之外,还出现了许多学术论文,如高思嘉的《孟姜女故事探索》、周凤月的《孟姜女传说的流变与思考》、曹连观的《伦理学视界中的孟姜女故事》、欧阳萍的《孟姜女“三哭”的人文蕴涵》以及黄秉泽的《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的起源和嬗变》等,他们或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去探讨,或是就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孟姜女故事研究视野的拓展与方法的创新上还是可以进一步探索的。因此,笔者在顾颉刚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民间风习,在历史考证上力求能纵深,地域流传上注意广度,从而详细探讨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一、孟姜女故事的演变 (一)从“不受郊吊”到“哭变国俗” 孟姜女故事作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她最初的原始形态可以上溯到《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杞梁妻故事: 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遂,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1] 从这短短的记述中,我们丝毫见不到今天孟姜女故事的影子,甚至连孟姜女的名字也没出现,只是看到一位恪守礼法的妇人(杞梁妻),在哀痛之极仍能以礼处事,神智不乱。在周代,伦理思想的核心是“礼”,周“因于殷礼”,又“监于二代”,把礼和礼制推进到鼎盛阶段。周人对于礼的认识较之殷商有很大的提高,它通过繁复的仪法和固定的形式标名分、定尊卑,给人们确定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必须恪守的准则,并把“礼”看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根本。尽管周王朝长期处在风雨飘摇中,但它的礼法观念却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头脑当中,成为人们不自觉的行为准则。写《左传》的史官也顺应历史潮流,着眼于“礼”这一方面,用简短的史笔描写了一位知守礼制的妇人,从而反映出春秋时代贵族、武士阶级遵守礼法的情况。 到了二百年后的战国中期,杞梁妻拒郊吊的故事一变与“哭”联系了起来,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杞梁妻拒郊吊”这个故事发生在齐国,而民间故事创作又喜欢把真人真事和当时的民间风习结合起来,那么拒郊吊的事就很容易和齐国民间当时流行的哭丧风习相结合,经过长期集中、丰富的典型化过程而逐渐定型。因此《孟子》一书有这样的记载:“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2]从这记载中我们很清楚地知道“齐人善唱哭调”的史实,又能从中体会到他们所作的歌曲带有的那些怨愤哀伤的风味。从《左传》中“杞梁妻拒郊吊”到《孟子》里“哭变国俗”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杞梁妻故事最初在民间发展演变的情况:春秋时期,列国内乱,诸侯兼并,战伐不已,老百姓由于战争而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因此,他们借民间本来流行的杞梁妻故事来发泄他们内心的反战意识,表达出人们对战乱的怨愤。 (二)从“哭变国俗”到“哭夫崩城” 从西汉后期开始,这个故事的核心又有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它从“哭变国俗”变为了“哭夫崩城”。第一个提到“崩城”的人是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他在《说苑?立节篇》中明确提到哭城这件事“(杞梁华舟)遂进斗,杀二十七人而死,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而隅为之崩”[3]后来他还在《列女传》中说道:“杞梁之妻无子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