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docVIP

试论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试论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作者】邓 红 【关键词】教会学校??近代教育??影响 【指导老师】王明月 【专业】历史 【正文】 引言: 十八世纪末,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欧美各国纷纷掀起了宗教复兴运动,传教士络绎东来,宣扬要把“福音传遍天下”,“拯救世人于罪恶之中,为基督征服世界”。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教会学校——英华书院,1830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收留了几个学生,开办了贝满学校。1835年,在华西方人士及传教士组建?“马礼逊教育临时委员会”,阐述了建立教会学校的主张。到1839年,马礼逊学校正式成立,它开创了近代中国教会学校教育的历史。1842年,英国侵占香港岛,澳门的马礼逊学堂随之迁往香港。同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的阿尔赛德女士在宁波开设了第一所女子学校。1845年,美国长老会在宁波建立一所学塾,1867年迁往杭州,后来发展为之江大学。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教会学校猛增。据统计,从1818年第一所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到新中国成立后教会学校的消逝,在100多年的教会教育史上,基督教教会共开办学校7832所,学生总数214254人。由此可见,教会学校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就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作初步探索,以求教方家。 一、教会学校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清朝初期,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和争议。一些保守派仍然盲目自大,孤芳自赏,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可自拔,排斥外来事物。而不少士大夫对西学采取较为宽容和开放的态度,他们反对理学和汉学的垄断地位,推崇独立思考,重视西学的价值。于是知识阶层出现了对传统观念进行反思乃至批判的思想动向,传统教育观念也毫不例外地受到这股批判精神的冲击。随着教会学校的创办,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大规模地传入中国,更加猛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教育观,中国教育也开始迈向近代化。具体表现为: 第一,带来了平等教育思想。在封建思想和礼教严密禁锢下的中国,教育是富家子弟和有家学渊源的书香门第的特权,广大贫苦百姓和妇女被排斥在教育之外。中国的古训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读书极受限制。中国的科举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精英教育,只有少数男子享有受教育的特权,而绝大多人根本享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传教士们以平等原则为依据,主张“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当时的教会学校以平等的姿态吸收一批女生就学,创办女子学校。同时,由于教会学校办学初期遇到中国人民的抵制和反对,学校为了吸引中国青少年入学,条件往往非常优惠,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和学习用品,这就使一些没有经济能力的贫寒子弟也得到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教会学校所带来的平等教育观念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的特权教育传统。 首先,教会学校开女子教育之先河,使中国妇女赢得了受教育的权利。来华传教士深感“三从四德”的儒家伦理使中国妇女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利,成为“无权利,无自主之奴隶”。[1]他们宣传在上帝面前男女平等,反对妇女缠足,主张平等教育,因此,他们纷纷创办教会女校。教会女校为中国女子提供的西式教育,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 早在19世纪30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这可以说是传教士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1842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促进会阿尔赛德小姐在宁波创办了一所女塾,此为中国最早的教会女子学校,中国女子学校由此发端。此后,教会女子学校不断增多。据统计,1860?年中国有教会女子学校11?所,1877年增加到38所,学生777人。早期教会女校招生非常困难,例如广州一所教会女学1850年开办时,只有3名学生入学,后来不堪舆论的压力,开学不久,又有两名学生退学,同年广州开设的另一所教会女学,开学那天,已经报名的学生一个都不敢来,后来总算动员来了几个,不久又全部退学了。[2]其主要原因是一些民众对传教士有一些莫名的疑惧和猜忌,他们认为传教士将这些女孩拿去挖心制药,因此不愿意将女孩送到教会女学。为此,教会女学通过提供食宿、发放衣物、生活津贴、书籍等吸引女孩,情况有所改观,但此时女校教育仍停留在小学水平。19世纪80年代,教会女子学校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一批教会女子中学也相继建立起来。主要有:1881年裨文、文纪两校合并而成的圣王马亚女校, 1892年林乐知在上海创设的中西女塾。另外,1895年由贝满女校扩大而成的贝满学校,也开设中学课程。进入20世纪,教会女学更是急剧增加,1907?年,仅天主教会在江南地区设立的女子学校就多达697?所,在校学生10000?多人。20世纪初,教会女子教育开始向高等教育发展,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