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试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情感问题.docVIP

【毕业论文】试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情感问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试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情感问题 【作者】李 曼 【关键词】情感扭曲??追忆过去??欲望追求??信仰丧失 【指导老师】魏 旭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国作家。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1919年随父亲离开俄国,途经土耳其流亡西欧。在大学攻读过俄罗斯语言文学和法国文学并获得学位,1922年毕业后在柏林当过家庭教师、网球教练和电影配角演员,后从事俄语文学创作。1922~1937年间他一直居住在柏林,1937年去了巴黎,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前移居美国,并于1945年加入美国国籍。由于他的家庭是个亲英派,纳博科夫从六岁起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从1939年开始就改用英语写作。从1940年开始,纳博科夫曾先后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等讲授俄罗斯和欧洲文学以及文学创作,并发表过数篇学术论文。1959年他辞去了大学教职,移居瑞士直至1977年去世。纳博科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一生的创作极其丰富多样,包括了诗歌、剧作、小说、传记、翻译、象棋与昆虫学方面的论文等大量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小说闻名于世,如《洛丽塔》、《普宁》、《阿达》、《透明物体》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洛丽塔》描写的是一位对初恋情人恋恋不舍的知识分子,成年后依旧钟情于年幼的少女,视她们为纯洁的小仙女。他在认识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后为之倾倒,不惜取得洛丽塔继父的身份以和她共处。 在《洛丽塔》写成之后,就始终难以通过出版机构的审查制度,出版商惊恐地声称如果出版《洛丽塔》,他和作者都得进班房。有人建议作者匿名出版,但匿名的“面具”又显然违背了作家纳博科夫本人的意志。最后,作家不得不于1955年交给法国奥林比亚出版社,才得以出版。此书出版后所产生的巨大商机,却相继征服了英国和美国的出版商,后得以以高贵的价格在英国和美国出版。从此,《洛丽塔》成为一部畅销全球的奇书。作者纳博科夫本人也承认,“洛丽塔”是一个比他的名字更有知名度的名字,然而也是一个在美国现代社会中消失了的名字,因为在《洛丽塔》出版之后,没有一个美国家庭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取名为“洛丽塔”。 从现有的批评来看,“对《洛丽塔》的阐释已形成了道德批判、心理分析、文化政治寓言和时间焦虑四个角度。道德批判包含了“反对”和“辩护”两种对抗的声音:反对者认为《洛丽塔》伤害了主流社会的伦理道德,辩护者则从故事的情节和悲剧结尾,证实了作者的道德自省;心理分析则抓住纳博科夫对“蝴蝶”的迷恋,认为对“洛丽塔”的追逐不过是作家自我经验的“替代性”呈现;文化政治寓言批评通过小说中美国少女对欧洲中年男子的引诱,解读出欧洲文明的衰落;而对“时间焦虑”的引入,无疑把《洛丽塔》推向“哲学分析”,认为《洛丽塔》通过“杀死现在”从而“回到过去”的叙述,印证了时间对人的永恒媚惑和残酷。”[10](P.130) 笔者认为,《洛丽塔》表现的是人类是在非理性思潮的影响下,在信仰丧失的二十世纪,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崩溃的情况下。亨伯特由于沉迷于过去,执着于欲望的追求,并在“欲望”和“追忆”的驱使下,因情感上的扭曲,而导致的一个令人心悸的悲剧。 一、扭曲情感的表象 当人们感知事物时,不论是对来自躯体的内部感觉,还是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必然会伴随着相应的态度和外部表现。这种喜怒哀乐的体验和表情,总称为情感活动,是人类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异常的心理可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歪曲的反映。亨伯特因为无法释怀初恋情人阿娜贝尔的意外死亡,在情感上产生了扭曲。表现对成年女性情感是冰冷的,对少女则是狂热的。 (一)冰冷的情感 人们都说初恋是难忘的,亨伯特更是如此。亨伯特?亨伯特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幼就死了母亲,在其父亲、姨妈及众多女性的宠爱下长大。少年时他遇到并爱上了其姨妈一个老朋友的女儿阿娜贝尔,在刚偷偷地品尝到爱情的甜蜜后,阿娜贝尔却不幸死于伤寒。“我也知道阿娜贝尔的死引起的惊骇更顽固了那个梦魇般夏天的挫折,整个冰冷的青春岁月里任何其他浪漫韵事的永恒障碍。我们的精神和肉体融合在至善尽美的境界了,这种境界却非今天那些时间浅薄头脑简单的年轻人所能理喻的。她死后许久,我仍感到她的思想在我的灵魂内浮动。”[1](P.8)这刻骨铭心的初恋使他始终不能释怀,以致使他始终痴迷于九岁到十四岁的少女——他所谓的“小仙女”。?也使他的爱永远凝固在了少年时代,少年的灵魂寄居在他成年的躯体内,令他一生无法走出。因此,他的成年生活是双重的,可怕的。表面上,他经历着成年男子正常的生活:结婚、寻欢作乐;暗地里,对性感少女的欲念又把他折磨得憔悴不堪。他虽然与不同的成年女子发生关系,但只把她们当成缓解生理需求的工具,他真正渴望的,是那些浑身披着自然光泽的小仙女,幻想她们永远在他身边嬉戏,永远不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