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试论余华小说的人文关怀 【作者】陈 熙 【关键词】余华小说??人文关怀??暴力??血腥??温情 【指导老师】冉 易 光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自初登文坛以来,作品的数量并不多,但大多有影响并受到评论界的好评。余华80年代的小说中充满了暴力和死亡,甚至可以说他完全以发掘“人性恶”为己任,专注于揭示人性中最丑陋、最残酷、最肮脏的一面,沉醉于用冷漠的态度对死亡、暴力以及各种天灾人祸进行富有诗情画意地叙述,让人不寒而栗。从1991年发表《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小说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小说主题从80年代的“暴力”转向对“苦难”关注的脉脉温情,不再大肆渲染血腥与残忍,不再像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一样无视人物的生死,他开始关注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开始关注人的本身。事实上,在余华的小说中一直都贯穿着一种悲悯情怀,那是余华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展现他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关注。这也是本论文研究余华的目的。本文主要是从余华80、90年代的小说中来发掘他潜藏着的温情,发掘他对整个世界的一种人文关怀。余华在国内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奖项,相反,在国外他的小说受到多数人的认同。国内对余华的研究最早在80年代,但绝大部分都是集中在他小说中的暴力与血腥。目前,国内对余华的研究正在逐渐增多,围绕他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以及创作风格而展开,而对余华小说中潜藏着的温情与悲悯情怀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在这方面有更大的挖掘价值。研究余华的人文关怀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文关怀以及余华人文关怀的体现,通过对余华80、90年代小说的对比、列举、分析来证明本论文的观点,主要引用的参考文献有:洪治纲《余华评传》、赵文辉《对生存状态的思考和探寻——余华小说解读》、吕晓洁《追问生存——余华小说主题探析》、崔文华《虚拟与现实的较量——关于余华小说创作转型的思考》等。一在20世纪80年代余华创作了一系列的“先锋小说”,犹如一枚枚重磅炸弹震惊了当时的文坛,余华也成为了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余华以“残酷的发现者”和“冷漠的叙述者”的混合身份穿梭在作品中,他的小说到处弥漫着暴力、血腥、死亡和苦难。到了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改变,由冷静、强悍、暴烈向温暖、缓和、诗意转移,由人性恶的执迷展露转向人性善的深情召唤。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变化必然有着各种因素。余华也是如此。除了外界的影响外,他自身的一些经历和对文学的追求也是影响他小说发生转变的因素。环境的变化。由于父母都是医生,所以余华的童年是和医院紧密相连的,因此对于死亡和血,他的心情是平静的。“我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的父亲是外科医生,小时侯我和哥哥两个人没有事做,就整天在手术室外玩,我父亲每次从手术室里出来时,身上的手术服全是血,而且还经常有个提着一桶血肉模糊东西的护士跟在后面。”[2]余华家的对面是医院的太平间,差不多每隔几个晚上,对面的太平间里就会传出异常凄惨的哭声,各种不同的哭声,他都听了不少。对于一般人来说,太平间通常都是恐怖、阴森和冰凉的,而在余华的眼里它十分普通,“有一次我走进了对面的太平间,我第一次发现太平间里极其凉爽,我在那张干净的水泥床上躺了下来。在那个炎热的中午,我感受的却是无比的清凉,它对于我不是死亡,而是幸福和美好的生活。”[1]也许是余华早已习惯了医院里的鲜血与死亡,也许那时的他根本不理解生与死究竟意味着什么,总之,余华无论是面对死人还是面对寄放死人的太平间,都毫无恐惧之感。也许,正是余华有着特别的童年经历才使他在叙述死亡时持着一种异常的冷静。余华在从事写作后,随着写作空间的扩展,从海盐到北京,从一个江南小镇到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大都市,余华的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作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城市,北京的优势是海盐、嘉兴乃至杭州都无可比拟的。尤其是对于渴望了解整个世界文学格局的余华来说,北京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余华这样的作家时刻保持着与域外各种文学动态的密切联系,还可以清晰而准确地了解整个国内的文学发展动向。童年的经历虽然成为余华写作所不可或缺的资源,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也影响了他的写作,使他的写作得到更多的丰富。特别是儿子的出生,给余华的生活带了奇妙的变化,他扮演起了“父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的角色,并且意识到要肩负起的巨大责任,意识到家庭成为活着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家庭的温暖也慢慢“感染”了他的小说。他的小说中渗透出了一种温情,在像福贵和许三观那样的老百姓的家庭中蔓延。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经历了一种无序的成长,这是那个年代的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它注定了这一代人都将无法获得正常的人生启蒙,而只能像一个漫游者那样,在狂热的社会浪潮边缘随波逐流。余华也是如此,当他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启蒙时,恰恰就碰上了这种颠覆性的历史潮流——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