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论陶渊明“仕”“隐”行为的文化意义 【作者】魏理莉 【关键词】陶渊明??出仕??归隐??文化意义 【指导老师】李荣、李金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在中国文化史上无疑是比较独特的。对于他的研究,在他辞世不久就开始了,其好友颜廷之为他写的诔文,如此算来已有近一千六百年的历史了。传统社会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研究和评价,主要从人生意义及个人创作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虽说褒贬不一,但对于我们要正确估价陶渊明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功绩,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20世纪,陶渊明更是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人们把他作为魏晋文学研究中的典型代表,也作为魏晋文人中的典型代表进行研究。研究者在对其人格及诗文创作的研究中,更加注意到融入时代精神的理论建树和价值判断到科学的、理性的人文研究中,其中对陶渊明个人的仕隐行为所产生的文化意义,更是加大研究力度,并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绩。本文在继承现代社会对陶渊明仕隐行为文化意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本课题主要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参阅了李文初《陶渊明论略》、王定璋《陶渊明悬案揭秘》、龚斌《陶渊明传论》、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等文献资料。通过分析陶渊明仕、隐行为产生原因,进一步探讨出仕、归隐行为的文化意义,使得从这种分析中更加深刻的了解陶渊明作为中国文人典型代表的文化意义。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大诗人。陶渊明曾先后五次出仕,并多次辞官,随后归隐田园。他既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圆田居》其一)的天性,又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的雄心。晋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届二十九岁的他抱着“大济苍生”的理想首次做官,“起为州祭酒”可“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1]这是他的第一次辞官。陶渊明辞职后,一直在家闲居了六七年。大约在晋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他三十六岁,第二次出仕,任桓玄幕僚。这次为官时间约为三年,三十九岁时借母病辞归。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他四十岁上又先后出任刘裕和刘敬宣的参军,即镇军参军和建威参军是为第三次、第四次为官。次年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春,他因刘敬宣的离职亦罢归。同年八月,他出任彭泽令,这是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出仕,十一月即离职归田,结束了他时断时续前后跨越了13年的仕宦生涯。本文试图通过探讨陶渊明屡次出仕、归隐原因,感受陶渊明仕、隐行为的文化意义,从而关注陶渊明对中国传统文人的影响。一、出仕原因(一)为贫而仕颜廷之在《陶征士诔序》中说,渊明“少而贫病,居无仆妾,并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捂毛子捧檄之怀。”是说陶渊明的出仕是因生活贫苦,就象《韩诗外传》中的田过和后汉的毛义,为赡养老人而入仕。[2]《宋传》也说陶渊明“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2]情况也确实如此,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如:《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3]《饮酒》其十九:“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3]《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家叔以余家贫,遂见于小邑。”[3]从以上这些诗文中,可以知道陶渊明“远游”、“学仕”、“见与小邑”的原因都是由于“家贫”。还可从“将养不得节”,“?幼稚盈室”看出,当时的陶渊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幼孩,家境的窘迫就可想而知了。在中国古代,以禄代耕是读书人最理想的人生道路,何况陶渊明又处于母老子幼的困境中,出仕便成了摆脱贫苦的非常实际的办法。他几次出仕,重要的原因,可以说都是与生活的无奈有关。(二)入世思想的影响当然,陶渊明的出仕还受到传统入世思想的影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饮酒》(其十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3]从中可看出陶渊明早年就已广泛涉猎儒家经典。他表示时时不忘“先师”孔子的教训,他说到“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葵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还在《感士不遇赋》中赞美善士“师圣人之遗书”,表达了他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可见陶渊明把孔子的“遗训”作为自己立身处事的准则。儒家入世精神,对中国传统文人的影响颇深。中国士人历来将读书为学与从政立功联系起来,也就把人格的自我完善与济世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理想。这是自孔子以来,多数知识分子期待的人生道路,?陶渊明也不例外。从他现存的诗文来看,他很熟悉儒家的经典,作品中关于“闻道”、“为学”、从政“、”立功“、之类的言语也是屡见不鲜的。自然而然儒家的积极用世,投身人生社会,实现个人的理想价值等思想,对陶渊明充满着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