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论萧红小说的绘画美 【作者】徐 轩 【关键词】萧红小说??绘画美??语言??叙事 【指导老师】韦 济 木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成就卓著的女作家,从1932年步入文坛,到1942年于香港病逝,一颗稍纵即逝的新星,短暂的创作生涯却成就了不凡的艺术。萧红的创作,从一开始就继承了鲁迅所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因为现实主义的“直面人生”才丰富了作品的深刻,然而她的创作个性,恰恰体现在非现实的诗意手法。她淡化了情节、人物,以细腻的笔触、感觉的即时性与场面的跳跃性来塑造画面、营造诗意。正如矛盾在《论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文中说:“她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1]在这如诗、如画、如歌的背后让我们见证了“文学与艺术的握手。”而当前艺术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仍然是宣化骚动的文学研究领域中一片最为寂静的原野。本课题拟从文学与绘画的角度入手,对小红的小说作典型个案分析。就现有的有关萧红作品的研究来看,大多是从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叙事特征、审美倾向为切入点。即使从绘画角度,也只是停留在作家角度与美术关系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以及对文本绘画的表层现象——绘画性作评价。本文将还原文本,从语言、叙事的角度去剖析作者如何创造出绘画美。此前,相关论文有对语言、叙事方面做深入的分析,而本文侧重其绘画美的创造功能,如借用萧红小说的“花瓣式结构”[2](罗群、沈醒东)对小说结构的阐释来论述其另一侧面,即绘画美的塑造功能,同时还参阅《色彩与文学》[3](黄姗姗)的相关内容,探讨了色彩对于绘画的重要性等等。最后思考对绘画美学的追求能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作出怎样的贡献?这个问题将贯穿于我的论文之中。本课题研究主要查阅了葛浩文的《箫红评传》,季红真选编的《萧萧落红》及郭廉夫、张继华的《色彩美学》、弗吉尼亚?伍尔夫《书与画像》等专著,罗琼、沈醒东的《萧红小说的花瓣式”结构》、蔡勇良的《浅谈影视空镜头》等学术论文。一??文学与绘画的握手文学与绘画一脉相承,是关系密切的姊妹艺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便是诗话的交融互渗。“诗画本一律”不仅存在于传统的诗歌散文中,也存在于中国的现代文学中。并随着文学审美的日趋现代化,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将文学当作艺术的一种,以艺术的审美为最高追求,而不是以文学的启蒙和载道的社会功能为本性。企图在病痛的人与社会中,通过文学作品达到纯粹审美观照的境界。在这种倾向下,文学的艺术性便得到发展的空间,而成为诗人、小说家寻求的新思路。探询绘画与文学不谋而合的源头,我们发现早在明清时期,也就是“中国文学意识的第二次觉醒时期”小说摆脱史的从属的地位,小说作品无需“信实如史”而成为以虚构性为本质特征的自足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时,小说家们开始有意识将绘画因素引入文学作品中,评点家们也借鉴“画学”对创作者的“艺术用心”加以点评研究。现代文学时期,文学与绘画的融合,业已成为作家们提升艺术水准的审美追求。丰子恺的《绘画与文学》更是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一结合的意义,实践上,鲁迅率先开辟了小说营造画境的广阔道路,鲁迅的小说主张用白描的手法,而沈从文也在小说中画画,他不留痕迹、清描淡写的就把湘西图景的神髓点化出来,人物微妙的感情传达出来。废名的《桥》“诗境、画境、禅趣”映衬于字里行间,将小说绘画美演绎得更加成熟。张爱玲却在中国古典工笔画的浓墨重彩中融入了西方现代派绘画的意味,而萧红又将我们带入色彩斑斓的“风土画”里。带着“艺术的心意”我们走进文学的后花园。在园中赏花看草,追逐虫鸟为戏,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睡觉想着大人对她的种种,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亲近,梦想成为一个画家,要把大自然描绘出来,后来这个梦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在她美妙的笔下,却绘出了难忘的自然画、风俗画。萧红出身于一个乡绅之家,但并不曾得到父母和祖母的爱,在萧红笔下,母亲是恶言恶色的女人,祖母也是疏远的。她忘不了母亲曾用石块砸过她,祖母用针刺过自己的手指。而父亲则是“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人性”,萧红对此也深恶痛绝。萧红童年的全部欢乐和爱是从祖父那儿得来的,祖父和她常去的后花园是她幸福所在。[4]因此,在萧红的童年生活中,父母的冷落让她逃避现实,陶冶于田园自然中、陶醉于作画写生中,而小时候的自然情结以最强烈的印象扎根于她的精神世界,当它积淀在仪式的最深层,便成为写作中的灵感和动力所在,因此,我们可以说萧红小说的绘画趣自天成,在她的作品中便显出对绘画技法的自觉运用和创造画面、画境的自觉追求。她以画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创造对象,善于捕捉形象、调剂色彩、摄取自然风光和社会人生图景,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萧红的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组成的,这一个场景无疑就是一幅幅画面,她淡化了情节、人物,也曾因此“不像一部小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