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学论文:浅谈益气透热汤治疗小儿夏季热42例临床观察.doc
浅谈?????????????? 作者:涂仁安 姜鹏凌 曹淑玲 许忠波 吴江生 章蒙辉【摘要】? 目的 观察益气透热汤治疗小儿夏季热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夏季热患儿给予自拟益气透热汤口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痊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5 %。结论益气透热汤对小儿夏季热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小儿夏季热 益气透热汤 健脾益气 化湿透热 ??? 夏季热又称暑热证,是婴幼儿在暑热天发生的特有的季节性疾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主要特征。笔者根据其脾虚湿热内郁的病机特点,采用自拟益气透热汤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本组观察病例均为2006年6月至2007年8月在余干县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儿,共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1岁以内23例,1~2岁15例,3~4岁4例;病程2周以内21例,2周至1月15例,1~2月6例。 ??? 1.2? 诊断标准 ??? 参照《中医儿科学》1夏季热诊断标准制定。发热、少汗或汗闭、多饮多尿,可伴食欲减退,形体消瘦,面色少华或伴精神倦怠,烦躁不安。发热为暑天渐渐起病,体温随着气温升降而波动,可在38~40 之间,发热期可达1~3月,随着气候转凉爽,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体格检查:血常规除部分患儿周围血象可出现淋巴细胞升高外,其他值属正常范围,肺部x线摄片正常。 ???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 2.1? 治疗方法 ??? 自拟益气透热汤组成:太子参10~20 g、茯苓10~20 g、藿香5~10 g、薏苡仁10~20 g、炙甘草3~5 g、柴胡4~6 g、地骨皮10~15 g、白薇7~10 g、青蒿10~15 g、蒲公英10~15 g、炒谷麦芽各15~30 g。脾胃气虚甚者加黄芪、怀山药;湿重者加苍术、白豆蔻、砂仁;郁热甚者加薄荷、桑白皮、知母、鱼腥草、黄芩、赤芍、牡丹皮;阴伤口渴者加乌梅、天花粉、北沙参。尿多者加桑螵蛸、金樱子。上方每日1剂,水煎3次混匀后分2~3次口服。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 2.2? 疗效判断标准(自拟) ??? 痊愈:发热、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消失。显效:体温降至37.5 以下,口渴、多饮、多尿症状明显减轻。有效:体温波动在37.5~38.0 之间,口渴、多饮、多尿症状亦见改善。无效:发热、口渴、多饮、多尿诸症未改善。 ??? 2.3? 结果 ??? 痊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5 %。??? 3? 典型病例 ??? 案例1王某,男,2岁,2006年7月15日初诊。患儿6月下旬开始发热,到当地某医院就诊,当时体温38 ,经治疗(因病历丢失,用药不详),效果不佳,且体温持续不降,随气温起伏。刻诊:t 38.5 ,口渴多饮,精神欠佳,纳差,夜间啼哭不宁,汗少,尿多,大便偏软,面色少华,精神疲惫,咽红,舌质淡红,苔腻、色黄白相兼,指纹淡紫达气关。证属脾胃气虚、湿热内郁。治法:健脾益气、化湿透热。方用自拟益气透热汤加味:太子参20 g、茯苓20 g、藿香7 g、薏苡仁20 g、炙甘草3 g、柴胡6 g、地骨皮10 g、白薇15 g、青蒿15 g、蒲公英12 g、薄荷7 g(后下)、鱼腥草15 g、炒谷芽20 g、炒麦芽20 g。服10剂后体温降至正常范围,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守原方再进5剂,痊愈。 ??? 案例2李某,女,1岁1月,2007年8月5日初诊。患儿于6月起发热不退,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先后使用青霉素钠盐、病毒唑、小儿退热栓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体温37.5~39.0 。刻诊:t 39 ,以午后发热为甚,口渴多饮,尿多,无汗,纳差,大便先干后溏,无头痛、鼻塞流涕。望诊:方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指纹淡紫达气关。证属脾胃气阴两虚、湿热内郁。治法:益气养阴、化湿透热。方用自拟益气透热汤加味:太子参1 5 g、茯苓15 g、藿香7 g、薏苡仁15 g、炙甘草3 g、柴胡6 g、地骨皮10 g、白薇15 g、青蒿10 g、蒲公英12 g、赤芍5 g、牡丹皮5 g、北沙参20 g、乌梅10 g、天花粉10 g、桑螵蛸10 g、炒谷芽20 g、炒麦芽20 g。7剂。二诊时热退正常,再以四君子汤加青蒿、白薇、乌梅调理善后,痊愈。 ??? 4? 讨论 ??? 小儿夏季热多以暑伤肺胃和上盛下虚两型辨治,疗效并不理想。笔者临证时观察患儿每有神疲、厌食、形瘦、便溏、面色少华等脾虚见证。由此分析其病机为脾虚失运、湿邪内生。时至夏令暑气外逼,内外相引,其邪尤甚。且小儿为纯阳之体,多从阳化热,湿热相抟,流连三焦,郁而不达,熏灼肌肤则发热、少汗;湿热中阻,津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