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环境 按性质分为: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 社会 环境 按环境主体分为:人类环境、自然环境 按范围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 境、微环境、内环境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按范围分为: 宇宙环境:指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 地球环境:指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区域环境: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5个自然圈层组成。 微环境:指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 内环境: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按环境主体分为:人类环境、自然环境 人类环境:以人为主体,其他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视为环境要素,这类环境称为人类环境。 自然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自然条件称为自然环境。 1、2ban 2.28 3】2 6\6 1ban 指示生物 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 例如:农民确定农时“枣芽发,种棉花”;我国北方草原凡有芨芨草成片生长的地段,都有浅层地下水等。 注意:作用是相对的,受时空限制。 Liebig(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的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就是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作物的产量往往不是受其需要量最大的营养物的限制,而是取决于在土壤中稀少的又为植物所需要的元素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只能用于稳定条件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因为如果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植物对于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就会不断变化,这时最小因子定律就不能应用 应用最小因子定律时,还必须考虑到生态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即当一个因子处于最少量时,其它处于高浓度的因子会补偿这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 限制因子 生态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因子过量时,如过高的温度、过强的光或过多的水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Blackman于1905年发展了Liebig的最小因子定律,并提出了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这就是限制因子定律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生态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 显然,南北较高 纬度的低温是阻 止非洲蜂进一步 向高纬度范围扩 散的限制因子 Shelford耐受性定律 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也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 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 耐受范围 耐受性定律的发展 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不同年龄、季节、栖息地等同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也不同 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 生物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广温性 狭温性 广水性 狭水性 广食性 狭食性 广盐性 狭盐性 广湿性 狭湿性 广光性 狭光性 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耐受性上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生态学中常用“广”、“狭”表示生态幅的宽度 广温性生物 暖狭温性 生命活动或数量 温度变化梯度 低→高 冷狭温性 广温性生物与狭温性生物的生态幅比较 耐受限度的调整 任何一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耐受限度和最适生存范围都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扩大,也可能受其它生物的竞争而被取代或移动位置,即使是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能进行各种小的调整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有以下三种方法: 驯化 休眠 保持内稳态 驯化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偏一侧的环境条件下,可产生一个新的最适生存范围,适宜范围的上下限也发生移动 人为驯化: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过程迅速 自然驯化:在自然环境下所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过程较缓慢 耗氧量 (ml·g-1·h-1 ) 5 ℃驯化 25 ℃驯化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驯化导致耗氧量的差异 10 20 30 0 40 80 120 160 200 温度/℃ 休眠 休眠,即处于不活动状态,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动植物一旦进入休眠期,它们对环境条件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