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
动量化货币—解救货币指标改革困境的南开方案
陶江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电话电子信箱:jtao@
摘要
西方学者在货币指标改革上陷入的困境,导致了对货币重要性的普遍怀疑。他们重视货币的资产性,轻视货币的交易速度,基本的研究方向是错误的。其根源来自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缺陷。论文回顾了货币指标改革的历程、指出了主流经济学的结构缺陷、提出了动量化货币的原理和改革货币指标的南开方案。计量分析表明:动量化货币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数量是货币的躯体,速度是货币的灵魂。复活货币的交易速度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变革具有关键的意义。动量化货币指标对于中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货币总量指标;动量化货币;货币的速度;交易方程式;货币数量论
Momentumized Money
—Nankai Proposal to Rescue the Strait of the Reform of Monetary Aggregate
Simple sum monetary aggregate has long been questioned by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reforms of the measure of money initiated half century ago have not yet achieved ideal goal. The author questions the theoretical ground of the reforms, discusses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 principles for momentumized money (MTM) that combines the quantity and the transaction velocity of money together. Three measures of monetary aggregates are tested in a comparative experiment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oney and nominal GDP, which shows that MTM possesses absolute superiority over other selected measures and that the soul of money is its transaction velocity.
* * * * * * * * * * * * * *
要考察货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首先要编制恰当的货币总量指标。西方学者早已经注意到,简单加总的货币总量指标,隐含着不同货币成分之间的完全替代性,不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原理(Samuelson,1947;Friedman, 1970)。此外,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也导致货币指标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日渐疏远(Goldfeld, 1976)。所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提出货币指标的改革方案。然而迄今为止,西方学者不仅未能建立理想的货币总量指标,学术界对货币重要性的怀疑之风反而再度兴起(如Sertetis Molik,2000)。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回顾了西方货币指标改革的历程和陷入困境的原因,提出了动量化货币的理论,尝试建立了动量化货币的指标并进行了经验分析。
一、西方货币总量指标的改革及陷入困境的原因
现代西方主流国家货币总量指标的统计模式,始于货币学派的经验研究。自从弗里德曼在其名著《美国货币史—1867-1960年》中,采用了按照流动性的顺序逐级累加的货币量、并划分了M1、M2和M3的口径以后,经济学家纷纷效法。后来,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也采用同样的方法编制货币总量指标,其间历经多次重要的改革。1982年美国联储确立的统计标准延续至今,调整后的数据上溯到1959年。其它各国的经济学家和货币当局,基本也是沿着同样的模式编制货币总量指标。由于这种简单加总的货币总量备受理论和实践的质疑,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性工作。
西方学者主要的货币总量指标改革方案
西方学者的改革思路是,既然不同的货币成分是不完全的替代品,可以利用其差异指标调整货币量。多数方案选择的差异指标是货币资产的收益率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以下简介九种改革方案(方法)。
1.替代弹性方案(19世纪50-70年代)。自从Gurley和Show(1955)提出流动性金融资产是货币的替代品并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的假说以后,许多学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准货币与货币的替代弹性研究上。该方案的一般方法是:建立狭义货币需求函数,以各种准货币的收益率以及收入作为解释变量,回归
文档评论(0)